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价格 >> 正文 >> 正文

从采桑到采莲在古诗中,为何总是充满了浪漫

来源:江南 时间:2023/5/29
北京皮炎哪个医院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506104.html

在中国古诗词中,有一类诗歌描写采摘活动,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劳动场景,同时,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充满浪漫气息的爱情故事。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关于采摘的诗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就是采桑。

《诗经》中,采桑似乎总是与男女爱情联系在一起,桑林俨然成为了男女约会的浪漫场所,有着浓厚的艳情色彩。

彼汾一方,言其采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国风·魏风·汾沮洳》)

诗歌中,采桑的男子“美如英”,女子直白地表达了对采桑男的爱慕之情。

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桑中,送我乎淇之上矣。(《鄘风·桑中》)

这首诗中,一位美女邀约一位男子在桑林约会,男子用一唱三叹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激动心情。

在生机勃发的春天,青翠的桑林中,采桑少女娇媚动人、风情万种,她一边采桑,一边翘首远眺,期待着情郎来到她的身边,和他谈一场卿卿我我的恋爱。

桑在古代是生命之树,自古以来有着“日出扶桑”、“伊尹生空桑”的传说,因此采桑与性和爱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上世纪70年代,在四川新都县的东汉墓葬中,出土了一块砖画,俨然是一幅“桑林春宫图”,它生动刻画了在桑树下,男子与一名采桑女交媾的情景。

可是,自从美艳少妇秦罗敷的出现,采桑诗歌中,那些自由奔放的爱情就很少见了,画风逐渐开始变化。

乐府诗歌《陌上桑》中,美丽的采桑少妇罗敷,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太守的“撩妹”,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罗敷也成为了恪守礼教与妇德的象征。

魏晋时期,又出现了一个采桑诗歌的高峰期,诗歌的艳情色彩又开始浓厚起来。

到了隋唐时期,采桑中的表达男女爱情的诗歌又开始减少。唐诗中的采桑描写,或是表达闺怨相思,或是对妇德的赞美。

到了宋代以后,采桑活动中的已经几乎看不到爱情。那些曾经娇媚可爱、浪漫多情的采桑少女,一下子变成了整日为生计奔波的劳动妇女。

比如翁森的《采桑》:

采桑子,采桑子,朝去采桑日已曙,暮去采桑云欲雨。桑叶郁茂寒露眉,桑枝屈曲勾破衣。大妇年年忧蚕饥,小妇忙忙催叶归。

然而,随着另一种采摘活动——采莲的兴盛,采桑中的浪漫情怀被延续了下去。

莲,又称荷花、芙蓉、菡萏,它的叶团团如盖,它的花出淤泥而不染,绰约如亭亭玉立的仙子,常用来代表婀娜多姿、纯洁美丽的少女。

在盛夏时节,在清风中,给人送来阵阵清香,带来清凉与舒爽,因此,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青睐的对象。

采莲是江南地区十分盛行的一项活动。李白《采莲曲》说:“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在炎炎夏日,少女们常常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撑着小舟,她们一边采撷,一边欢唱,游弋在碧荷连天的湖水中。

对这些情窦初开的女孩们来说,采莲既是对丰收的赞美,更多的是对爱情的憧憬。

大约从南朝时期开始,采莲的诗歌就逐渐多了起来,主题一般表达男女情爱相思,流行于宫廷之中。以《采莲曲》等为主题的乐府诗歌,一般都是用来表达男女之间恋爱,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汉代乐府诗歌《江南》描述了美丽的采莲情景: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歌以莲作为比兴对象,以清新朴实的诗句,将鱼戏莲叶来隐喻和谐美满的爱情,在诗歌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恋爱中的男女在莲叶间的嬉戏。

在众多的采莲诗歌中,白居易的《采莲曲》最为生动: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女遇到了心上人,她低头羞赧一笑,簪子掉入了水中,纯洁可爱的少女之态如同莲花一般美丽。

那么,为什么在古诗中,为什么会出现采莲取代采桑的现象呢?

首先,经济重心由北到南的迁移

众所周知,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古代,桑树在北方广泛种植,在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年,在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了多年前的牙蚕雕,说明黄河流域在很早以前就有了蚕桑业。

所以,不难理解在先秦时期的诗歌中,大量出现与采桑有关的诗句和主题。

长江流域雨水充沛、河湖沟渠密布,加之荷花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荷花广为种植,但是当时南方并非中国的经济中心。东汉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地区逐渐迁移,因此,采莲活动在文学作品中开始增多。

在宋代以后,棉纺业在中国开始繁荣,棉花的产量高、成本低廉、棉布结实耐用,而且适合北方种植。同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丝绸贸易,南方地区的蚕桑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样一来,北方地区的蚕桑业进一步萎缩。

其次,儒家礼教思想的影响

《诗经》中的采桑活动,表达的是一种率真的、热烈的、充满野性的爱情,因为那是一个气氛相对自由的时代,男女青年相对较少受到礼教的约束。

在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秦罗敷自觉与自律的贞洁观,就被当作的美德,并加以歌咏。

这样,先秦时期的那些陌上邂逅的恋爱场景消失了,曾经是男女欢愉场所象征的桑林也在诗歌中不见了。

采桑,变成了最日常的农事活动,只有辛劳,没有浪漫。

采莲,却始终保留着一股纯洁浪漫的情愫。

莲谐音“恋”、“怜”,“莲子”谐音“怜子”表达了对情人既爱且怜的深情,用以指代男女情爱相思。南朝乐府《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在江南地区,采莲活动十分盛大,美丽的女子在采莲前,都会精心打扮一番,然后准备好情歌,与岸上男子进行对唱,来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这成为了一种习俗。

自古以来,莲花又被人赋予了高洁的品性。

莲花的图案,在佛教、道教中随处可见。在佛教中,就将莲花比作美人,《摩诃婆罗多》中有“艳若莲花的女郎”之喻,同时,在佛教与道教中,莲花又有清净、祥瑞之意。

到了唐宋以后,莲花就成了出污泥而不染的君子,成为了“比德之花”,歌咏荷花的诗作始终层出不穷。《红楼梦》中,荷花成为了女儿们冰清玉洁情操的象征。

同时,水上采莲的优雅与浪漫,以及由此产生的水嬉活动所具有的娱乐色彩,都是在陆地上采桑活动所不能及的。

总之,由于莲花高雅、圣洁的美好意象,带来的独特审美价值,让采莲图成为一幅让人沉醉的美丽图景,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给诗人们永不枯竭的灵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