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价格 >> 正文 >> 正文

每日一诗杜牧江南春

来源:江南 时间:2023/3/19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有相互映衬的绿树红花,有临水的村庄,有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这首《江南春》写景如画,是流传千古的名篇。短短四句,既写出千里江南的锦绣春光,也写出它深邃的历史感,写景中又寓有今昔盛衰的慨叹。

春到南国大地,耳中传来莺啼婉转,望中则见花草葱茏,怡红快绿。山乡水村春意盎然,色彩明丽的酒旗迎风招展,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生机。首联十四字,不仅有春莺、春花、春草、春水、春山、春风等春天的景物,而且声、色、动、静兼备,思致清新活泼。写酒旗迎风招展,更增添了万物欣悦、欢快迎人的生动气氛。

关于这首诗,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争论。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认为“千里”过于夸张,他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此后人纷纷提出不同意见,清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而且联系下文,十里之内又如何容得下“四百八十寺”?杨慎认为“千里”之说有问题,并擅改为“十里”,其实他质疑的地方反而是这首诗写得出色的地方。举“千里”以概言江南之春,气势宏阔,而春色无处不在,更加烘托出万物欣悦的气氛。如果不用“千里”二字,这首诗反而要减色了。

江南地广千里,春天时晴晦不定也是常事。这两句即转而写江南春雨中所见的景象。“南朝”,指立国南方、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宋、齐、梁、陈四朝。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者崇佛,佛教极为盛行。《南史·郭祖深传》记录当时的寺院之盛:“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诗中称“四百八十寺”,是指约数而言。南朝时期建立的众多寺庙,如今仍留有许多楼台,静静矗立在濛濛的江南春雨中。“烟雨”,指雨雾极细,望去好似轻烟连成一片。金碧辉煌、殿宇重重的佛寺,本就给人威严深邃之感,而它们笼罩在烟雨之中,更为画面增添了朦胧的色调。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色,与前两句明媚绚丽的春景又不同,使得这幅“江南春”图画更为丰富完整。

这两句是写景之语,细细玩味,其中别有深意。宋朝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中指出,营造如此多的寺庙,劳民伤财,这两句诗即寓有对统治者过于奢侈的讽刺。这样理解,当然也可以;不过,杜牧诗中所寄寓的感慨,并不见得一定要落实到讽刺“奢侈”上去。诗人的感慨有更丰富的内容。南京为六朝金粉之地,当时它的富庶繁华无处可比,帝都寺院重重,富丽已极。然而佞佛求福并未能使帝祚久长,南朝政权依然频繁更迭。而今还有多少见证往昔繁华的遗迹,会像寺宇楼台那样仍立于烟雨之中呢?“多少”二字,寓今昔盛衰之慨,语曲意婉,蕴藉有致,为这首写景诗增添了沉甸甸的历史内容。

杜牧的七绝在唐代堪称大手笔,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称他“惟绝句最多风调”,对其绝句的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这首《江南春绝句》,短短二十八字,便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广阔壮丽、美不胜收的江南春色图。全诗展现的内容极其丰富,有明媚春光中的花鸟山水,也有濛濛春雨中的庙宇亭台,可谓声、色、动、静、阴、晴兼备,既是对江南春色的欣赏与礼赞,也蕴有对今昔盛衰的历史感喟。此诗语句精警,情采兼胜,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文宗大和七年,杜牧到访江南,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七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江南美如画卷的春光景致,后两句则是由雨中隐隐若现的古寺,感怀古时之事。

南朝为何有“四百八十寺”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萧衍。

萧衍是南朝时期梁国的皇帝,世称梁武帝。萧衍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八年。在中国历史上,当皇帝当得太久好像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后期却沉迷美色,不理朝政,引发了安史之乱;又比如汉武帝,前期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西汉王朝达到鼎盛,但后期却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地进行对外扩张,使百姓深受其害。

萧衍在位早期,政绩也是十分显著的。首先,他十分勤政,不喜欢骄奢淫逸,也不沉迷于美酒女色。其次,他广开言路,积极纳谏,还非常时髦地设立了“皇帝意见箱”——无论想毛遂自荐的,还是想举报贪官的,或者是对国家的法律条款有什么意见的,都可以写信投到“意见箱”里面去。他也会定期开箱查看。此外,对于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他最重视的就是“政绩”二字,一切靠政绩说话。这样一来,官员们个个都积极做事,以求仕途升迁。

早年的萧衍是儒家的忠实信徒,但晚年却成了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一心向佛,还屡次出家当了和尚。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史学家分析,萧衍之所以出家,主要原因可能跟两个人有关:

一个是他的六弟萧宏。据说,萧衍对萧宏向来特别好,连他窝藏杀人凶手都不责备,甚至还给他加官晋爵。可是萧宏非但没有知恩图报,反而还跟萧衍的女儿私通。丧心病狂的二人还意图谋反,派了刺客去刺杀萧衍。最后事情败露,女儿羞愧自杀,罪大恶极的萧宏没有得到萧衍的惩罚,而是病死了。

另一个是他的儿子萧综。萧综的母亲吴淑媛原本是东昏侯的妃子,后来才嫁给了萧衍。嫁给萧衍七个月,她便生下了萧综。萧衍知道其中缘由,却并没有怪罪她,而是更加善待这母子二人,将萧综视如己出,让他当上将军,又封他为王。可是后来吴淑媛却暗中告诉萧综,他不是萧衍的亲生儿子,萧综从此便有了异心,投靠了敌国北魏,还改了名字。萧衍不仅不生气,还派人给他送去了他小时候穿过的衣服,可是萧综并不愿意回来。

原本心怀慈悲、以德报怨的萧衍,经历这两次打击后,心里难免凄苦,于是看破了红尘,从此出家当了和尚,一心吃斋念佛。

皇帝要去寺庙当大和尚,大臣们当然是不同意的。所以,每次萧衍一出家,大臣们就用钱把他给“赎”回来。

不仅自己信佛,萧衍还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法令,让人民都遵守佛教的规矩:所有人都不准吃荤,要跟他一起吃素,甚至连祭祀的宗庙也不能用猪、牛、羊,而要用蔬菜代替。这一举动遭到了民间的极大反对,四海之内怨声载道。

不仅如此,萧衍还不听劝阻,大建佛寺,一口气修建了五百多所寺庙,每一座都气势恢宏,无比华丽。寺庙里养了数十万和尚,不耕田,不纳税,全靠皇帝供养。个个寺庙都富得流油。

自从做了和尚,萧衍就潜心研究佛学,再也没有精力打理朝政了,一时间朝廷里奸臣当道,乌烟瘴气。曾经的政治清明的局面再也无法重现了。

这样一来,国家几乎被掏空了,百姓越来越不满。最后,在公元年,梁国将领发动了叛乱,史称“侯景之乱”。在这场战乱中,侯景攻占了梁国都城,萧衍被活活饿死了。

梁武帝萧衍曾经明智勇武,本有机会成为一代明君,却落得如此下场,真是令人唏嘘。

晚唐时期,藩镇割据一方,朝廷里宦官专权,大唐政权风雨飘摇。在这种情况下,不少皇帝竟一心向佛。佛教的壮大并没有为国家带来繁荣和富强,反而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忧伤国事的杜牧站在江南烟雨之中,遥望那数百座隐隐若现的古寺,回想起梁武帝萧衍因大兴佛教误国误民的故事,不由得感慨良多,才写下了这首怀古叹今的千古名作《江南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