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美女作家:为死于日本轰炸的恋人终生未嫁,生日当天自杀离世
文/老张在路上
东吴大学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成立于苏州,即苏州大学前身。东吴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最先开展法学专业教育,是中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大学之一,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年,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接收东吴大学相关档案,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苏州大学。
东吴大学的法学教育在当时饮誉海内外,时有“南东吴、北朝阳”之称。培养了一大批现当代著名的法学专家,如鄂森、王宠惠、吴经熊、倪征燠、李浩培、潘汉典、杨铁樑等,被人们誉为“华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学院。”
东吴大学和东吴附中的毕业生中有不少女性写作者,较为著名的有程育真(程小青之女)、郑家瑷、杨绣珍、汤雪华(胡山源之寄女)、俞昭明、施济美等,当时有东吴系女作家之称。其中施济美的作品最多,影响最大,在当时沪上文坛享有盛誉。
施济美(~),小名梅子,曾用笔名方洋、梅寄诗,浙江绍兴人,出生于北京。父亲施肇夔,自小刻苦学习,公费留美,哥伦比亚硕士,荣归祖国,任职于北洋政府外交部,是顾维钧的得力助手。
施济美是“东吴女作家群”的领军人物,也是上海20世纪40年代在文学声誉上仅次于张爱玲、苏青的著名女作家。长篇小说《莫愁巷》是她的代表作,后来曾在香港出版,还改编为电影,由朱石麟导演,李清、陈娟娟任主角。
施济美的童年到少女时代在扬州祖父故居度过,她有两个妹妹施济英、施济珍,一个弟弟施济民。
母亲喜欢梅花,在梅花盛开时,总要带女儿去观赏,背诵以“梅”为题的诗句,讲述许多梅花的故事。母亲告诉施济美:“因为你出生在梅花怒放之时,因此你的小名叫‘梅子’”。她就生长在这样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家庭环境中。
15岁时施济美到上海,就读于培明女中高中部。在学校里,施济美学业成绩优异,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她喜欢文学创作,在《万象》杂志上发表第一篇小说《暖室里的蔷薇》,这是她踏入文学的第一步。
(左起:施济英、俞昭明、施济珍)
在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施济美认识了一生挚友俞昭明以及永远的恋人俞允明。
俞昭明原籍苏州,因父亲去北京谋事合家北迁,后又全家南归。俞昭明和施济美原籍都是南方,又同来自北国,现在又是同学,一见投缘,成为好友。
俞昭明比施济美大两岁,两人情同姐妹。不久,俞昭明在施济美的相邀下,住在施家。由于俞昭明的关系,施济美和俞允明也渐渐亲近起来,每逢假日,施济美跟随俞昭明姐弟一起去苏州黄埭俞家。俞家父母把施济美当作自己女儿,看到儿子和施济美的亲密关系,二老不由暗暗高兴。
俞允明正直刚介,目睹沦陷区被日寇铁蹄践踏,人们过着亡国奴的悲惨生活,义愤填膺,常常情绪激烈地发表抗日言论。施济美觉得俞允明为人厚道,器宇轩昂,对俞允明由钦佩、敬仰而渐渐萌生爱慕之情。俞允明也非常喜欢这个娴淑纯情的姑娘,他们终于沉浸爱河中。
年,他们三人一同考入东吴大学经济系。
恰在此时,“七七事变”发生,抗战全面爆发。同年11月12日,上海失守,日军长驱直入,南京告急,紧接着苏州沦陷,东吴大学迁至上海。
国难当头,有志青年纷纷奔向大后方,施济美恋人俞允明就是这样的青年,他不愿做亡国奴,毅然决然离开沦陷区,前往武汉大学。临别之前,俞允明把年迈的双亲交给了姐姐和施济美。
施济美想跟随恋人一同离开,然而,作为施家的长女,她肩负着照顾母亲和弟妹的责任,此时,父亲又远在巴黎,任驻法大使馆官员。施济美只有忍痛,看着恋人一步步远去。
施济美不知,这一别,竟是永诀。
年12月中旬,施、俞两家在施济美的带领下,有到达上海。这一年,施济美刚刚17岁,还是一个小姑娘。
年10月,武汉沦陷,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尽管远在交通闭塞的四川,俞允明从来没有和家里断过联系。
尽管远隔千山万水,施济美和俞允明却依旧深爱着远在天边的那个人。他们不会想到,这次抗战,一打就是八年,多少人在乱世中离开这个世界。
年8月19日,空袭警报拉响。日本飞机狂轰乱炸,机枪扫射,但凡没有逃入防空洞,还在外面的人,无一幸免。武汉大学乐山龙神祠宿舍也在其中,当即两死一伤。
此时,正逢暑假,待在学校里的人很少,俞允明就是其中一个,是两个死者中的一个。
这一年,俞允明18岁,从此他年轻的形象永远活在了施济美的回忆里。
俞昭明在报纸上看到乐山轰炸的消息,与施济美一起四处打听,询问弟弟的消息。当不幸的消息传来时,尽管在心里早就做好了准备,两人还是无法接受。她们一边从四川接俞允明灵柩回乡,一边瞒住俞家二老。施济美假装俞允明给二老写信,让他们相信,俞允明还在人世。而施济美,终生未嫁。
施济美笔迹潇洒流畅,和俞允明相似,她用俞允明的口气编造情况,定期向父母写信禀告。每次写信,施济美握着允明生前送她的笔,没有比她心里更凄楚的了,往往一封信写完,泪水就已濡湿了手绢,更难以忍受的是她还要把信送到苏州念给老人听。老人每听一句,就含笑点一点头。
接下去,老人还要施济美代他们复信。由老人说一句,她写一句,有时还要问儿子什么时候才能骨肉团聚,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完婚,唠唠叨叨,永无休止。几年过去了,这些无法投递的信,收藏在她的一只檀木箱里,已快装满。
施济美早在高中时期就发表过第一篇小说,那是她的处女作,年4月,她又在杂志上发表《瘦西湖的船娘》、《死的滋味》,自此才正式走上文学道路。
俞允明的突然离世,对施济美的写作生涯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她的许多文章里,都有俞允明和自己的影子。也是在此时,她在“东吴系女作家”里脱颖而出。
“东吴系女作家”又被叫做“小姐作家”,她们在上海大放异彩,成为文坛一股清流。主要是因为这些作家年轻貌美,摩登新潮,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施济美,就是“小姐作家”的领军人物。
年,施济美大学毕业,珍珠港事件发生,上海沦为”孤岛“,远在欧洲的父亲,对家中的救济完全中断,一家老少生活极为困难。此时,施济美经朋友介绍,可以去一家保险公司入职,赚取经济所需。然而,当她得知这家公司有日资背景后,断然拒绝,宁可去当收入微薄的老师,也不愿去给日本人打工。
由于施济美的朋友中有一些爱国人士,施也一度成为日本宪兵队捕捉对象。年5月,日本宪兵到她执教的正中女中搜捕,她及早避到苏州俞家,才免遭敌手。
白天执教,晚上写作,施济美从不放弃对写作的热爱。她的作品多见于《万象》、《紫罗兰》、《天地》等刊物,文章大多是以悲剧结尾的言情小说,这些故事里,每一个男主角都是俞允明,每一个女主角都是施济美,她将自身的悲剧爱情,融入文章中,读来忍不住落泪。
解放后,施济美淡出文坛,献身教育,一直在上海七一中学执教,是语文组的骨干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施老师讲课生动,解说中肯,曾多次举行观摩教学,被誉为施济美水平。
年5月8日,是施济美在这个世间的最后一天。这天也是她的生日。
当天,施济美在家中接到通知,第二天要接受审查。
在此之前,施济美早已被几次抄家。家里所有的东西全部被翻了个底朝天。她家里收藏的作品、书籍、名著、报纸,悉数抄走,而且还装了整整两车,就连父亲从国外带来的香水,也被打翻,据说味道持续了三天三夜,才逐渐消散。
施济美不能再从事教学工作,她在学校扫地。她曾教授过的一个学生,把施济美给她修改过的文章,寄给了造反派,这便成为了可以证明她“罪孽”的证据。
那天晚上,妹妹施济英后来回忆说,她看到姐姐一言不发地走上三楼。走到楼梯转角的时候,回头看了二妹一眼,脸色苍白,满眼的忧郁。
第二天早上,时间点到了,人还没有出来。家人上楼敲门,没有人回应。
当门打开,看到的是施济美悬梁的尸体。在悬梁前,施济美和好友林丽珍喝了大量的敌敌畏,她们一起离开了这个世界。
林丽珍是施济美的好友,之前关在一起审查。
这一年,施济美才48岁。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