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铭:江南文化的根脉在苏州?
■受访人:刘传铭(文化学者、艺术史论家)
□采访人:江玉婷(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今年,刘传铭推出了新书《又见繁华:苏州传》(以下简称《苏州传》)。他想用这部“城市传”解码苏州,揭示这座城市的伟大与平凡,也想通过这个城市个案的梳理来探索江南文化乃至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希望大家读后能获得“看见苏州,看见江南,看见中国,看见自己”的联想和体会。
□“城市传”是一种怎样的文体?与同类图书相比,《苏州传》新在哪儿?为何用“吴不同苏”开篇?
■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妨多说几句。对于“城市传”的文本样式是我近十年担任中国外文局大型丛书“丝路百城传”主编时孜孜以求的思考。“城市传”是史非史,是诗非诗。它不同于地方史志,也不是城市旅行的文化散文集。按业界说法,是一种“非虚构”的新文本。狭义上的“城市传”写作是从西方传来的。中国的文化传统一直是以人物传记见长,如《史记》,将其与地方志结合的方式,承担着这一使命。当西方的《伦敦传》《罗马传》《彼得堡传》等经典翻译介绍到中国,不仅得到读者的喜爱,也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声誉。我们自然会想到,如何在中国的“为山水代言,为城市存史”的写作中得到各界支持,尤其是作家和文化学者的呼应,创造出独具魅力的新时代文本样式。《苏州传》的初衷有此背景。
《苏州传》的前置词有“又见繁华”4个字。这不是仅仅指视觉上的第二次看见,更多的是一种意象上的表述,是对昔日幸福的珍贵回望,是对苏州这个天堂般存在城市前世今生的深情观照。契机是中国邮政正好要发行清朝乾隆时期名画《姑苏繁华图》的纪念邮票。这就出现了出版史上“书邮合一”的新创意。
苏州是一座拥有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可今天人们对它的认知大都还停留在小桥流水、吴侬软语、风物淳美、夜半钟声等概念化、碎片化的浅表层面。这个城市的总体概念、文化底蕴,需要用一本传记来探索和梳理。出版社在推介《苏州传》时加上了“一本苏州传,半部文化史”的荐语,我深以为然。至于为什么要用“苏吴不分”来开篇,那更多是写作技术层面的考量。是想通过“苏是苏,吴是吴”的辨析叙述来区别那些读者司空见惯的从头说起的城市故事。
苏州□您写的似乎是文人骚客眼中的苏州?
■说到《苏州传》的文化视角,我想先反问一句,哪一本书不是作者个人的人文观照和文化叙述?苏州的文人骚客、曲艺书画、园林建筑本身就是苏州文化的亮点和特色。我在书中已尽力拓宽视野。对政治、军事、科技、经济等人物和事件广为涉猎。也许是写得不够精彩、不够全面、不够立体,才导致有“文人视角”的一问。
任何一部优秀的城市传都是作者一个人眼中的城市。是立足当下、回望历史、眺望未来的镜像与风景。
姑苏繁华图(中国邮政邮票)□虽然这是“城市传”,但每章都像抒情散文。
■城市传不同于城市史。谢谢你的归纳,认为《苏州传》的叙述故事、描写景物、记人言志都是抒情。我的理解是,你想说《苏州传》是一本文学性、可读性很强的书。“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如果你心中有读者,就必然要竭尽所能地在语感、语境、语调、语性及文字上下功夫。要让读者在阅读和思考中不但获得信息和知识,同时感受到审美的愉悦。
我爱苏州,爱它的前世今生。爱它的风流蕴藉和人文精彩。爱它的如画江南和富庶幸福。爱它的质朴与勤劳,爱它的智慧与沉思。我要把这份情和读者分享,《苏州传》是我给出的答卷。
□书名中的“繁华”二字出自《姑苏繁华图》,这幅画和真正意义上的苏州有哪些血脉联系?
■《姑苏繁华图》是一部无声史诗,一张苏州亮丽名片,更是一篇永载史册的盛世宣言。是继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明朝仇英《汉宫春晓图》等全景式历史画卷后的又一传世巨制。图中绘1.2万余人,近条船,50余座桥,多家店铺,0多栋房子。其视野开阔,内容繁复,笔墨工谨,士气逸放,皆超迈前人,独步丹青。《姑苏繁华图》自雍正十三年()起笔至乾隆二十四年()成图,耗时24年。其工程之浩大,匠心之恒毅,笔墨之精良,实至名归为“古今第一长卷”。
《姑苏繁华图》由画家徐扬于乾隆第二次南巡时进献入宫,一直藏诸名山,隐身深宫(现庋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今由中国集邮总公司印制成邮票发行,其意义远大于一位画家作为进身阶梯寄托的独唱和皇家庆祝的讴歌。《姑苏繁华图》经此鱼龙之变,化身为寄自遥远年代的深情,化身为贴在新时代明信片上的邮票和寄给祖国、寄给未来的永恒祝福。
□创作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结构——既要让读者有迹可循,又不能变成一本按时间推进的流水账,还要让它激发读者的想象,去和作者一起完成对城市认知的再创造。当找到了“上古看门、中古看桥、今古看园”这条叙事轴线时,我知道这本书的骨架已经站立起来。从读者的反馈来看,也得到了认同与欣赏。
我爱苏州,爱它昨天在江南文化烟云供养中生成的无边风雅,爱它今天的勤奋努力与灵动机变。我把迷失在苏州山水街巷当成乐不思归,《苏州传》是我献给她的哈达与祝福。
报道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注:本文刊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年11月29日),绿会融媒获授权转载。)
刘传铭教授受访人简介:刘传铭,著名文化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高端智库专家委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专家,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神话研究院学术委员,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南社文史馆馆长,长江商学院特聘教授,原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外文局重点项目大型丛书《丝路百城传》总主编,大型系列丛书《一带一路万水千山》总主编。中国国家文物局、辽宁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大型文物展《又见大唐》总策展人。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百集大型纪录片总撰稿。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编辑:Linda
日期:年11月29日
刘传铭.一本苏州传,半部文化史——《又见繁华:苏州传》新著缘起[J].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1(10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0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