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是女作家潘向黎在年出版的一本读诗散文随笔。
读诗这件事,非常私人,同一首诗,每个人读的感觉都不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读的感觉也是大不相同。再加上流传至今的古诗,一千多年来被无数人解析、鉴赏过,要读出一点新意来就更不容易了。
向黎与诗有缘,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著名评论家、散文家,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旭澜。向黎总角之时,就随父亲读诗,她在书里说上苍厚我,从初中开始,听父亲在日常聊古诗,后来渐渐和他一起谈论,这样的好时光有二十多年。这真是浸淫至久,诗性入骨。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向黎可谓是在那个时代离诗最近的人。
之后,向黎主攻文学,自己是文学博士,对诗的理解更上一层。她读诗解诗,信手拈来,恣意而谈,字字句句,突发新意。所以,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作者在读诗时,关于亲情、友情、生活的思考,真诚质朴,如盐着水,娓娓道来。
全书分为五辑,每辑虽没有明确分标题,细细读来,却能发现作者的读诗脉络。
第一辑是从作者的视角读诗,可以说是作者读诗的读后感;第二辑则是作者对唐诗的点评,从初唐四杰、到中唐、再到盛唐,直至晚唐,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诗人一路说过去,挥洒自如;第三辑是作者写四季之中的唐诗,带着春风、夏荷、秋露和寒霜,丝丝缕缕,饱含意趣;第四辑是地名中的唐诗,游历之处,步步为诗;第五辑是作者对别家诗论的随笔,犹如看高手论剑,目眩神迷。
向黎读诗,读的是一份考究。
也许向黎自己是文学博士的缘故,自然对古诗的出处、意境以及用典有了学术上的考证。
比如,她探讨什么是美人(《佳人究竟何许人》),从《诗经》里的美人开始聊起,聊到屈原的美人香草,再说到汉代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聊到李白的美人不来空断肠,说美人并不一定是女性,有可能指代朋友,可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最后的结论是,用美貌的女性指代世间的美好的一切,多么风雅蕴藉。
再比如,在《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商隐》一文中说,林妹妹就是不喜欢李商隐,不是喜欢而程度一般,也不是无感,而是明确无误的不喜欢。其实说白了,这是曹雪芹不喜欢李商隐,曹雪芹是借林黛玉之口,表明他的美学态度。
这些文章,考证严密,引经据典,读来余香满口,久久回味。
向黎读诗,读出生活的磨砺。
少女向黎,读到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时,眼前浮现的,是在去上海的火车上,看到的烟雨朦胧的景象,她感到既幸福,又担忧。幸福的是,她觉得自己理解了杜牧,读懂了他的诗;担忧的是,为何这诗读不出要人上进的意思呢?诗歌不是都要鼓励人上进吗?比如描写梅花就得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后来,她琢磨出来了,诗不一定要励志,诗就是诗,不一定用来包裹人生道理,只写生活本身也是可以的。
向黎早早明白这个道理,读诗就不再拘于所谓的名家名篇,而是曲径探幽,另辟蹊径,发现更多属于自己的美好,于是生活中的一切都化在诗里,给她共鸣,给她滋养。
比如她喜欢韦应物,为他一口气写了五篇文章,称呼他韦郎、韦凉气、韦微雨,回想他侠气动荡的少年时期,感叹他遭遇国乱、繁华梦断后,变成一个少食寡欲、焚香而坐的中年人,换了一个人似的。这何尝不是我们自己?
当然她也喜欢韩愈,也为他写了五篇文章,声称如果要交朋友,就要交韩愈这样的朋友,因为韩愈会把朋友放在心上,为他们写诗,而李白对朋友好像太随意,也太过潇洒,可以为不知何方神圣的汪伦写诗,但对于自己的超级迷弟杜甫,却连一个回应都没有,这样的明星太不好追,索性脱粉比较好。
最感动的是这篇,《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向黎说,自己的父亲老潘是杜迷,认为杜甫的诗是最好的,无出其右。少女向黎,少不更事,不以为意。是啊,年少时我们喜欢气势雄浑的《将进酒》、喜欢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对于严肃刻板、悲苦满面的杜甫,满心蔷薇梦的少女,怎么会喜欢?直到少女不再年轻,步入中年,猛然有一天,38岁的潘向黎重读《赠卫八处士》,杜甫在诗里絮叨,老朋友啊,真是多年不见了,上一次见面该是二十年前了吧?现在大家都不年轻,头发也白了,再谈起老朋友,竟然都死了一半……,读到这里,中年人潘向黎有如冰炭置肠,翻江倒海,读诗的我们泪盈于睫。我们所遭遇的哀痛和欢欣,古诗里早就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只等着有一天与我们相遇。
向黎读诗,自有风流潇洒
网上有一幅向黎广为流传的肖像,身着粉色旗袍,温婉娴静,眉眼动人,是以前大户人家千金的模样。可是她的文章却不是一味的温柔,而是风格多变,时而缱绻深情,时而意气风发、时而自在洒脱,教人不能释卷,读毕齿颊生香。
向黎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古人是怎么喝茶的,又是怎么过夏,又是如何相爱;她说自己爱马(《美哉,骏马!》),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写出了盛唐的国力强盛、元气淋漓,写出了大唐的豪情;李贺的《马诗》,快走踏清秋,恣意辽阔,一望无际。
向黎应该是爱花的,她给花写了六篇文章,如《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这是和我们说不要等什么都准备好再聚会啊,那时什么花都开完了;写春天里的桃花(《桃花水,桃花雨,桃花源》);写卢照邻《长安古意》里的桂花(《桂花飞》);写夏天里的荷花(《荷风》)嗯,还有玫瑰、蔷薇、桐花……。
当然还有梅花!中国人有酷爱梅花的传统,写梅花的诗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在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有记载,三国时吴国重臣陆凯与范晔(《后汉书》作者)交好,某年春天,陆凯念起久未见面的范晔,就从江南寄一枝梅花,给远在北方的范晔,聊表思念之情。这就是著名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故事。
梅花从此就有了思念、驿路的象征意义,本书的书名《梅边消息》,就借了宋人杨守的句子,梅边消息有还无,风流蕴藉,飘逸含蓄,向黎的意思是,我这是从梅花边上寄来的消息,带着梅花的一缕香气呢!
结语
诗这个东西,其实没有太大的用处,不能换钱,不能富贵,诗人们大都穷困潦倒,身世飘零。古诗尤其如此,有些古诗年代太过久远,诘屈聱牙,连一些字我们可能都认不全。但我们还是孜孜不倦地读诗,喜欢诗,为什么呢?潘向黎她的另一本读诗随笔《看诗不分明》回复了这个问题,她说,诗是哭,诗是笑,诗是空气,诗是呼吸,人生在世,黑白要分明,爱憎要分明,什么都要分明,日子过得太忙太紧太实用,有时让人觉得活得有点可怜,不如背对潮流坐下,静静地读读古诗,如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0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