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未折青青桂,吟看不思休。”,对于进士及第,晚唐诗人方干始终抱着积极的态度,不蟾宫折桂决不罢休,可是,“又一年为客,何媒得到秦”,屡试不第,又无人举荐,他的求仕之路极其坎坷。
“寸心似火频求荐,两鬓如霜始息机”,直至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年),经历了十余次应举落第的打击,35岁的方干终于心生归隐,他迁居鉴湖,余生以登山临水诗酒吟和自娱。
在古代,读书求仕是大多数学子的朴素心愿,毕竟这对普通人来说是改变命运的绝佳机会,方干当然也不例外,可十多年的铩羽而归让他对科考望而生畏,所以退隐山林,不再对其有所期望。
可对于不第之事,他终是心有戚戚,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来心中还是会隐隐作痛,这首《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作于其旅居陕西洋县时,抒发了他彼时深沉的感伤之情。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唐方干《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简译:
环顾四周,这景象虽然不是我的家乡所有,但是,仔细想来一切又好像我在故乡的时候。
白鹤盘旋着奔向远方,只见它投向了岛屿的方向,蝉儿拖着哀鸣的余音飞向另一树枝。
冷月照窗,我疲倦地倚着枕头,辗转难眠,曲水流觞,友人相聚,只有我迟疑地举杯发呆。
仕路坎坷,屡试不第,迟迟不能青云直上,虽然梦回江南故乡,可醒来依旧羁旅漂泊。
赏析: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首联写自己漂泊异乡,天涯孤旅,悲苦凄凉,触目都是他乡之景,不由得心生悲楚。
科考放榜的时节,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有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云西斜雁去,江上未归人”,方干也曾属于后者,他不愿意回乡,一是因为辜负了家乡父老的期望,自觉无颜面对,二是想闭门苦读东山再起。
但是,彼时的方干不再属于任何一者,他放下了入仕之念,以游山玩水来排遣自己的落寞和孤寂,但是,他乡虽好,终究不是故乡,更何况失意之人,“举目”是失望,“思量”是心痛。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颔联写自己虽有高洁脱俗的情怀,和满腹的才学,却奈何怀才不遇,无所依附,此联借物抒怀,以鹤和蝉自喻,新颖别致,历来被世人所称道。
白鹤盘空,有凌云之志,蝉据高枝,以清高自守,而自己即不能如鹤一般展翅高飞,也不能如蝉儿一样站枝高鸣,十年寒窗苦读,最终只落得个异乡为客孤旅漂泊的下场,怎不令他伤感。
颈联分别以两种情景来临摹诗人落第后失意寂寥的状态,“凉月照窗攲枕倦”是彼时的状态,月夜独处,孤单寂寞,旅途倦怠,百无聊赖,往事涌上心头,辗转难入睡。
次句“澄泉绕石泛觞迟”是昔日友人聚会的热闹场面,曲水流觞,高朋满座,诗酒吟和,场面何其热烈,可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虽不是一人向隅,可是诗人的内心还是十分孤寂的。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尾联呼应首联,总束全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多阻的遗憾和无奈,平生未得青云直上无颜归家,可异乡漂泊又不是自己所愿,这份苦楚和纠结,有谁会懂呢。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方干本是旷达之人,可是这条求仕之路却令他时时心生悲戚,嘴上说着放下了,心中还是耿耿于怀,真是眉头心上,无从安放。
写在后面:
“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方干,字雄飞,号玄英,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虽一生布衣,但却极负盛名,恩师徐凝器重他,钱塘太守姚合赏识他,范仲淹守睦州时,还为其绘像于严陵。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贾岛的苦吟,而且,为了“推敲”二字,他还误打误撞地与韩愈结下了一段亦师亦友的佳话。
可见,古人对于炼字的痴情,而同样的执着,方干也曾有过,据说,他因为偶得佳句兴奋地放飞自我而跌破嘴唇,从此得一个“缺唇先生”的雅号。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方干虽久试不第,一生不得志,但是,体现在他诗歌中的,却多是积极旷达的情怀,警句频出,给人以鼓舞。
如《送从兄郜》里的“流年莫虚掷,华发不相容。”,《早春》中的“不信风光疾于箭,年来年去变霜髭。”,还有《除夜》里的“明日便为经岁客,昨朝犹是少年人。”,等等。
虽饱受打击和磨难,却依旧以饱满的热情示人,给人以警醒和勉励,这不仅是诗歌的力量,也是人格的力量,这就是方干虽然布衣终生,却仍然得世人敬重的原因吧。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