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
江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王志军
介绍:江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江苏“互联网+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社科优青”;江苏省教育技术研究会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导语:01年1月1日,在OMO混合式教学学习周上,江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王志军教授分享了题为《教师如何做OMO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精彩内容,提出教师可以从背景、问题、平台、理念、实践、创新、习惯七个方面展开对于OMO混合式教学的学习。
本文整理自《OMO学习周》第3期线上分享。
我在教育技术领域工作了10多年,主要研究在线学习、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
以前,我和学生说,未来8-10年,学习模式必定是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深度结合,但疫情的到来,让所有老师不得不进行线上教学,老师从排斥、抗拒变成了必须要做。虽然仓促上阵,但当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开展在线教学的经历,他们的认知实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逐渐开始适应在线教学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疫情加速了人们对在线学习的接受,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创新(也称OMO混合式教学)成为了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那么,OMO混合式教学设计有哪些形式?如何做OMO混合式教学设计?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发现OMO混合式教学可以简单分为两种:1)初级混合——基于一堂课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设计;)高级混合——基于问题解决,创新理念,开展系统性设计。大家可以从背景、问题、平台、理念、实践、创新、习惯七个方面展开学习。01七大概念一个背景每位学习者都具有特别强的个性差异,但我们对人才的选拔评价机制往往是通过一种考试标准来衡量,这实际有违学习者的天性,不利于发展。在大学课堂,我们经常会讨论几个问题:“他为什么不抬头?”“他为什么昏昏欲睡了?”“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抬头率?”这背后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参与感,老师在上面讲,讲的内容又很难,讲着讲着学生就困了,所以国家提出要做课堂的变革,不仅仅在中小学领域,也包括高校领域。“互联网成为了教育的第三空间。”这是我的导师——北师大教育学部陈丽教授提出的一个观点,她认为,以前基本上是物理空间与人类社会产生关系,但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信息空间变得日益重要,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从“数字移民”到“数字土著”,在新生一代的眼中,一切屏幕皆可触摸、可互动,他们可以去听、去体会学习的快乐。信息空间已经成为了第三空间,而教育技术领域倡导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等等,更是离不开信息空间的支撑。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习也将产生变革,而且影响力会越来越大,混合式教学模式也一定会成为必然趋势。《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一书提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更应把学生从过时的职业模式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让学生具备高度的信息筛选能力,以及与机器人共存,具备在工作场所防御机器人的能力。”面向未来的教育,我们要培养学习者具备高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被机器人所替代。同时,腾讯发布的《腾讯00后研究报告》将00后形容为“独生二代”“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报告显示,00后的价值观呈现为以下几点:对己:懂即自我,以对某个领域的深刻见解和成果来定义自我。
对事:现实,积极获取资源来发展自己的领域。对人:平等、包容、适应,跟任何人的对话方式都是一样的,接受同伴跟自己之间的差异,知道对什么样的人要展现什么样的形象。对社会:关怀,关心自己所在的群体。一个问题新一代的学习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能高效地发现并学习兴趣领域,能早早地产生自我认知,倾向以领域的知识深度代表自己,能够积极获取资源来发展自己的领域,而且他们更喜欢用平等的习惯表达自我的想法,对权威的敬畏感低。这些变化,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很久前杜威曾提到:“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活在过去。”在信息化高度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个问题更加严峻,所以教学更应该变革。当下的中国教育正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双减”背后其实是对整个教育发展的前所未有的深刻反思。教育要回归学校,课堂要有教学质量,教育要注重学生综合全面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让学生可以适应快速变革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才会有未来。一个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必须要有相关的平台,比如蓝墨云班课、ClassIn在线教室、雨课堂、投票吧……其中,ClassIn有非常多互动功能,如果老师在教学中深度设计使用,线上教学的互动性会很高。ClassIn同时也支持线下情景教学。此外,还有乐乐课堂、全景课堂、纳米学习等。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