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30日,湖州市“强质增效”音乐名师送教活动暨刘鸿名师工作室第十九次研修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湖州实验中学展开。
本次研修的主题为:听赏·评述:初中音乐教学设计与课堂观察。活动分为课堂教学展示、评课交流和微论坛三个环节。
首先,由华东师范大学湖州实验中学的吴禄蕊老师带来初中七年级(上)《雷鸣电闪波尔卡》欣赏课。本堂课以欣赏波尔卡舞蹈做导入,分段、分主题对《雷鸣电闪波尔卡》进行听赏。以听辩、感受打击乐器在各主题中的模拟场景及音响效果为主脉络,感受波尔卡舞曲的风格特点。课堂中,吴老师引导学生通过镲、大军鼓等打击乐器模拟作品中“雷鸣”和“电闪”音响效果,使同学们近距离感受打击乐器的音色特点、演奏方式,让同学们参与演奏,感受音乐的美。此外,吴老师还创设丰富的律动游戏、轻松活泼的节奏模仿学习情境,多角度的引导学生体会波尔卡舞曲的音乐特色,使整堂课都焕发出生机,从而在整体上引导学生感受、分析《雷鸣电闪波尔卡》的主题美、乐器美和结构美。
随后,南浔高级中学的张琴老师带来七年级(下)《小调集萃:无锡景》欣赏课。本课以“江南小调”为教学核心,抓住小调歌曲旋律的特点,从装饰音、乐句结构、五声调式、方言唱词、衬词等方面展开对歌曲《无锡景》的深度体验和教学。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师在教学中设置“歌词创编”环节,引导学生们把家乡美景、校园生活等元素唱进小调,激起同学们积极的参与热情,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江南小调”民歌风格特质的理解。
最后,工作室导师刘鸿老师为大家带来八年级(下)《打支山歌过横排》唱赏课,本课通过:“听山歌——思歌美;看山歌——明概念;学歌唱——探发声;唱山歌——悟特征;品余音——感大美”五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学生们在刘老师简洁而富有启思和激思性的教学语境和乐境中随乐而动,随乐而歌畅享“山野之声”,寻觅“山野之美”。整堂课学生“唱”在其中——“探”在其中——“乐”在其中——“悟”在其中,主体学习意识极大地被尊重,音乐学习思维极大地被激发,每一个环节都那么适恰的达成教学目标。特别是课的尾声:同学们,民歌美不美?更是带给所有学生及听课老师对民歌(特别说明:课中刘老师使用的所有音视频素材均为土味十足的原生态山歌)文化的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这堂课也为听课的所有老师再次呈现了刘鸿老师所追求的“美·味”音乐教学主张的又一精彩而生动的教学课例!同时,也再次向老师们展示其“大道到简”的“环链式”教学设计艺术。
教学展示结束后,老师们对三节课例进行了深入且坦诚的探讨交流。
张琴:此次研训,我授课七年级下《小调集萃——无锡景》,跨年段上课所涉及的素养培育等有很大不同,备课初期我还是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而后我咨询初中同行、观看初中优质课和讲座等,似乎有了一点头绪。整节课以“江南小调的风格特色”为核心进行构课,从歌曲的旋律、结构、歌词、演唱等方面进行赏析并教唱,在课中设置了“歌词创编”环节,让同学们歌唱自己家乡,虽然整堂课下来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初中学生们的表现还是让我惊喜的。借用刘老师的话“我们是音乐教师,而不仅仅是高中音乐教师”,希望我能成为一名称职的音乐老师。
吴禄蕊:张琴老师的课极具江南韵味,在“赏——唱——创”间将江南小调“吴侬软语”的风格展示的淋漓尽致,整堂课富有美妙的江南诗意。刘鸿老师的课则从音乐出发,将学生带入到浓郁的原生态山歌氛围之中,在念方言、唱山歌的过程当中,促醒学生的审美感知,在一次又一次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增加了学生对民歌音乐文化的理解。刘老师指出:音乐课堂是感性的,我们不能为了教而教,音乐的“美”需要教师通过“美”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去探寻,教师要适时转换不同角色把学习的探知权交给学生。
夏玥(湖州中学实习教师):
三堂课印象深刻同时引发我几点思考:一是面对大多没有演奏经验的学生,如能在课堂上多为学生提供演奏简单片段的机会(如吴禄蕊老师请学生尝试用镲演奏出乐曲中的不同节奏型),会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实践能力,避免“纸上谈兵”。二是教师的基本功对情境创设的重要影响。张琴老师在《无锡景》课堂伊始,通过清亮甜美的歌声快速将学生带入感受江南小调的韵味。于我来说,不仅要学会适当地借助二胡进行教学,也要提高演唱、伴奏等基本功水平,使自己有能力去灵活运用多种技能,创设多元教学情境。三是要善于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观点,以此推动课堂教学。教师要学会循循善诱,提出的问题要直观易懂,具有针对性,如刘鸿老师在引导学生聆听两首原生态山歌后,直接抛出问题:你认为它“美”吗?。刘老师针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导学生对山歌之美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审美素养在教学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朱晓莺:聆听了三位老师的展示课,让我深受启发,探寻初高中音乐教学的衔接点,要多思考如何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与提升。初高中老师应加强教学交流,要对初高中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对比两者的深度和广度,寻找教学内容的生长点,这是做好初高中音乐教学衔接的基础。
王申:三节展示课给我的惊喜不小。第一节《雷鸣电闪波尔卡》吴禄蕊老师引导学生从聆听音乐中形成通感,捕捉“雷鸣”(打击乐器)在作品中的独特表现,进而引导学生用“聆听+实践”的方式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整堂课条理清晰,层层递进,音乐实践参与度较高。建议教学中要更多立足音乐文本,创设更适恰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不断玩味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能。张琴老师与刘鸿老师则分别开展了“小调”和“山歌”的教学,正好形成了初中段对民歌体裁的体系性教学。两节课单从民歌“方言性”特征的教学,所呈现的教学理念及效果不尽相同,张老师通过念词来引导学生直接感受江南吴语方言特征,而刘老师则是引导学生先聆听捕捉方言在民歌中的具体呈现,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在民歌中的独特表现,进而再让学生通过学唱跟唱涵咏方言在山歌中的具体韵味,最后领悟“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在山歌中的具体体现。刘老师的这堂山歌课,再次让我感受到他立足文本,以生为本,追求“美·味”音乐教学主张的精彩呈现。
施丽虹:聆听三节初中课,明显感受到了初高中音乐课的差异。初中更偏向于一课一歌,整节课的体量较高中来说小很多,但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互动性很强。之前一直很疑惑高中老师如何能上好初中音乐课?这次活动给我很好的启发,特别是刘老师的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基于初中学情,刘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拿捏,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展开都做了精心的调整,甚至在教姿教态上都有了“颠覆式”的变化,呈现了一个“全新”的刘老师在我们面前。在刘老师的课堂中,学生学得酣畅淋漓,我们听得心潮澎湃,也再一次向我们展现其“美·味”音乐教学主张内涵的精彩诠释!也让我们更清晰的理解他对音乐教师角色定位:“我们是音乐教师,而不仅仅是高中音乐教师”的理解。
王钰静:聆听了三节色香味俱全的“美?味”音乐课,此时回味起来,仍然意犹未尽。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吴禄蕊和张琴两位年轻老师,通过一次次磨练在不断走向成熟。无论是整节课的结构、环节设计,还是课堂上师生互动、教学机智、课堂掌控等都非常用心,非常到位。如果说稍有欠缺,这次教学面对的是初中段学生,两位老师稍显过于理性化,没有从学情出发,以音乐体验入手激发音乐思维获得音乐知识和能力,这方面略显不足。第三节课刘鸿老师亲自上场,刘老师的课堂非常有魅力,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一首“土得掉渣”的山歌,学生在刘老师极富感染力的教学语境和乐境中通过“听、看、思、唱、悟”层层深入,最后感悟到民歌“美得撩人”“大得雄奇”文化深意,非常值得学习!
最后,全体老师结合湖州市高中音乐新教材培训活动观课观报告撰写以及本次跨学段课堂教学观察,围绕《听赏·鉴赏:初、高中音乐教学内容解析及衔接策略》主题开展了微论坛专题学习与交流。
吴禄蕊老师:结合课例和名师讲座,从“美”从何处来?、“味”从何处升、“践”从何处展三个维度展开思考,与大家进行分析与交流。
王钰静老师:以刘鸿老师主张的“美·味”音乐教学意蕴为主旨,围绕《爵士乐掠影》和《京剧传统戏鉴赏》两堂课例和三位名师讲座,从“思考:教学成因,追寻:教学价值,观察:教学辨析,追求:教学深意”四个方面,谈了她对当下音乐鉴赏教学的理性思考与追求。
施丽虹老师:结合相关课课例以沉浸式教学的内涵为要旨,从:基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设计;素养达成的“情境教学”意蕴表现;结合学情,优化文本,确立教学内容;美与味:音乐鉴赏教学的应然追求等四个方面进行阐释与交流。
李贝老师:依据课例与名师讲座,从“察学、观教”两个视角,分别从思维培育、艺术体验、文化理解、文本研读等方面,对当下音乐鉴赏教学的深度与价值提出自己的观察和探索。
朱晓莺老师:以核心素养为教学依据,从:亲临其境,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多元实践,探索学科融合教学;生本课堂,构建有效教学手段;内容整合,把控课堂教学深度等四个方面对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培养和落实音乐教学改革陈述自己的教学观点和看法。
张琴老师:结合名师讲座和教学课例,从提升教学价值的日常“三问”:“我是谁?”、“教何事?”“如何教?”和探索模块课程教学,构建“双主”课堂两大方面,谈了她对未来音乐教学的展望。
活动的最后,工作室导师刘鸿老师充分肯定了老师们交流中发现的问题和阐述的观点,详细地道出了吴禄蕊、张琴两位老师课例的优点和还需进一步提升之处,并对湖州市高中音乐新教材活动观课报告撰写研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重点梳理和探讨。
最后,刘老师再次向我们诠释了“美·味”音乐教学的深意,并再次提示老师们:要向课堂40分钟求效益,要让学生在我们的每一次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收获的不仅仅是音乐带给他们的愉悦,更要收获老师的教学带给学生们的无尽遐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回归音乐本源,持之以恒的静心研读文本,永不停歇的潜心研究教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