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张择端描绘了当时都城东京的自然风光和繁华景象。但在明清时期,最为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并非张择端原作,而是明代画家仇英的仿作。仇英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借鉴,融入了他自己的想象与创作,再造了一个比六百年前北宋汴京更令人激动城市——苏州。
仇英《清明上河图》整个画卷充满山清水绿之明媚,房屋建筑规整宏大,崇楼台阁、深宅大院,连商铺的门面也颇为宽敞,画中裱画店、银楼、香楼、古玩瓷器店等,正是明代新兴的行业,加之女伎歌舞弹唱、校场骑射练武等场面,一幅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风俗画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明代苏州的富裕,所谓“人杰地灵”应该就是对当时苏州的最好注解。政治局面的相对稳定,加之经济的富足,同时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沃土。一方面,秉承“学而优则仕”的儒家传统,苏州地区的青年学子不断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佳绩,到明代中期,吴门乡贡、进士的人数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另一方面,吴门也汇集了不少隐逸不仕、致仕乡居、饱读诗书却未能求取功名的传统文人。所谓“文运莫盛南畿,而尤盛吾苏也”,指的正是这样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
出生于吴门传统文人家庭的祝允明,其人生恰逢这样一个文化盛世,在其外祖父徐有贞的熏陶下,祝允明四五岁便能写径尺大字。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氛围的影响下,祝允明从小饱读诗书,在学业上不断精进。与明代中期大部分文人的最初志向相似,传统文人官员家世背景的祝允明,青年时也同样致力于求取功名,希望得到报效国家的机会,但却屡试不第,给这位少即负才子之名的学子带来极大打击。失望之余,祝允明因而也开始寄情于科举之外的闲情逸致,诸如诗文、书法、绘画、鉴藏等方面,逐渐累积成就。晚年之后,祝允明始终居于吴地,修文赋诗,悠游林下,终于以极高的艺术成就为世人所瞩目,成为一代文人盟主。
祝允明画像祝允明(年1月17日-年1月28日),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提到祝枝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周星驰的影视作品《唐伯虎点秋香》,影片中机智百出的唐伯虎与糗事连连的祝枝山这对江南四大才子里的搭档堪称经典。影片中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风流雅士形象并非空穴来风,极具个性的祝枝山屡试不第,怀才不遇,到了晚年回归本能,展现出放浪形骸的一面。
明代经济繁荣,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呼唤个性化,个性化的内在需求日渐提升,祝枝山对书法的造诣可谓是独具一格,个性张扬,是明代浪漫主义书法的开山鼻祖。唐画祝字在当时可谓是双峰并指、珠联璧合,唐寅的画和祝枝山的字成了流传至今的一段佳话。
祝允明主攻小楷,大草。祝允明的书法风貌丰富多变、运笔丰满、情浓十足、其楷书以功力胜,师法孟、褚遂良,而直追二王;晚年草书以姿态胜,奔放雄健、风骨烂漫,并容各家之长,看似形狂而收放自如,具有极强的韵味和节奏感,他将明朝的草书造诣推向顶峰,被《名山藏》称为国朝第一。
《出师表》《出师表》又称《前后出师表卷》祝允明自识云:“正德甲戌四月十二日,华中甫适吴访余,出示赵荣禄所画武侯图,惜失后二表,强余书此。真似炼石补天,恐不免识者之诮也。”此书补配赵孟画诸葛武侯图之后,用钟繇书体书之,达到了形神毕肖的境地。此帖取法魏晋,得力于钟繇笔法、结体。
《箜篌引》《箜篌引》卷末题识云:“冬日烈风下写此,神在千五百年前,不知知者谁也。”所谓“神在千五百年前”当指追东汉张芝。史称张芝创一笔草。晋唐间,王献之、张旭等继承发展张芝草法,祝允明狂草正是于此一脉相承。此帖“风骨烂漫,天真纵逸”,挥笔迅疾,纵横使转自如。他的狂是才子看破红尘的狂,颇具理性。他讲究法度规矩深含张旭、怀素的精髓具有卓越的驾驭、擒纵线条韵律节奏的造诣。在写草书时应变能力强一气呵成,笔法丰富,十八般武艺融为一体,恰到好处的运用。丝毫看不到刻意,时功力和性情的完美融合。
有花有酒有吟咏,便是书生富贵时。
祝枝山就如明月清风的苏州城般清澈纯净,与乌烟瘴气尔虞我诈的朝廷格格不入。祝枝山留给世人的,是天真纵逸出神入化的传世遗墨,是被人们称之为传奇的才子佳话。纸墨上那些肆意姿态的横竖撇捺诉说着祝枝山的愤懑不平,狂傲不羁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满腹才情,那粗狂的行笔反而成为大明书坛浪漫主义的开端。不过,真正的祝枝山既不在政绩丰碑上也不在纸墨笔砚中,他只在自己率性而为的人生中真实的活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