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第二十六条的一段论述,让我们奉为经典。原文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那么为什么王国维先生独独选择这三首诗词来比喻人生中的三种境界呢?诗经女孩带你领略一二。
01从中国诗词发展的意象说起
早在我们的老祖宗的《诗经》中,诗词就具有了以下的意象:那就是叙事+抒情或写景+抒情。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先景后情,以此比兴。
后来诗歌就在此模式基础上扩大就成为叙事+写景+抒情或写景+叙事+抒情的新模式。到了唐代,格律诗中间是两联排偶,标准格式是一联写景,一联抒情。这里举两首唐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这两首诗都是起笔在实处,落笔在虚处。虚实相生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让我们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什么?就是我们诗歌“言——象——意”中的象。
我们说诗的意象,就是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当你读到这些诗时,这些意象慢慢地就在虚实相生诗意描述中得到了具体实在的表现和寄托。慢慢地我们觉得诗中的“象”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02王国维人生三境中的三首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人生的三种境界,分别引用了三首诗词的名句:晏殊《蝶恋花》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柳永《蝶恋花》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还有辛弃疾《青玉案》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么这三首诗本身具有什么样的意象呢?我们来详细品鉴一下:
1、第一境界诗词代表: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是宋仁宗老师晏殊的一首名作,本意是悲秋怀人之作。整首诗意思如下: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落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你们看诗中的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望着消失在远方的道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这一句:“《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尔。”
后来王国维将此诗意象升华,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2、第二境界诗词代表: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柳永的一首有名的词,整体翻译如下:
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最后一句可谓是点睛之笔,柳永此句,意在表达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对爱情的忠贞,言辞间既有万般柔情,又可见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
王国维用此句表达了另外一种意象:即:为了达成目标、实现理想,必须做到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即便因此劳神伤身,也不后悔,必须坚持到底。
3、第三境界诗词代表: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是辛弃疾不得志一生中的一次偶遇,至此上元节,他只身一人挤到街市中央,融入这车水马龙的佳节中: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作者原意最终寻了好久,等来了意中人。最后一句得偿所愿的理想,被王国维写进了最后一个境界:那就是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可能会长期努力却一无所获,但只要坚持不懈,定然会在某个瞬间发现,你早已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从而收获成功。
03三、王国维为什么会选这三首词做人生三境?
王国维为什么将这三首词作为人生三境的论述呢?诗经女孩分析了一下,有以下三个原因:
1、《人间词话》本身就是对宋词的文艺评论
提到诗词,我们都会说唐诗宋词。那么,对于宋词的分析和评论,就不得不提到宋朝这三个大词人: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
对于晏殊的词,王国维评“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说明了对于晏殊的推崇。
而对于柳永,王国维评论褒三贬二。本质上肯定柳永的词,说“长调自以周、柳、苏、辛为最工。”但是对于柳永为人,觉得“轻薄子,只能道‘奶奶兰心蕙性耳。”
而对辛弃疾,王国维有极高的评价。从“南宋只爱稼轩一人”中可见他对辛弃疾的高度赞赏,他认为,南宋词人可比肩北宋者,只有辛弃疾一人。
2、这三首词中具有相同的境界
大家都知道,这个人生三境的论断来自《人间词话》,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境界”一词,境界本意是一定的疆土范围,这里诗人所说的境界包括了物境、情境和意境。而王国维的境界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被大家奉为经典。
这三首词初看,都是描写爱情的诗,王国维将这三首词重新编排,将诗词意境做了升华,贴切的表达了自己对成就大事业、做大学问需要经历的三个境界,和谈恋爱一样:
第一苦苦求索却不得,开始前的茫然无措、凭高望远的孤独寂寞都在其中,但是不会放弃的。第二在求索过程中,为了(伊人)目标坚定执着的追求;第三苦苦寻觅而不遇,但是偶然又得之,这偶然又不是偶然,背后是无数的量变引起了质变。
将恋爱中的境界升华成了事业和人生,王国维这一理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当时王国维在后面注解了一句:“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害怕晏殊等不理解他的解释呢。
3、诗词境界也是人生境界
王国维先生深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具有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他始终把对人的关照放在第一位,毕生所努力思考的便是如何实现人的最终的自由和解脱。
唐代禅师有一首著名的论调:“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也说出了人生的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真实自然,一叶障目;第二境界是举一反三,矫饰性情;第三境界是铅华落尽,返璞归真。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选取这三个诗词,将恋爱的三个境界升华为人生的三个境界,从“西风碧树”“高楼远路”谕之苦心孤诣,“衣带渐宽”“伊人憔悴”谕之如醉如痴,“百度千寻”“灯火阑珊”谕之茅塞顿开。将禅学、诗学与人生哲学熔为一体,构建起了一个千古标杆“人生三境界”,这是独特的中国文化的精准阐发。
对于这三首诗词和王国维的人生三境,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呢?我们一起来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