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类型 >> 正文 >> 正文

杭城旅记上始于断桥,止于雷峰塔,试问

来源:江南 时间:2023/10/30

题记:二零一三年、二零一四年、二零一六年,先后三次游杭。六月、十二月、五月,春去秋来,时光三载,历经三季。见惯了莲叶田田,柳浪堆烟,也领略了衰蝉枯柳,残荷听雨。杭城,于我总有些特别的记忆吧,本篇为二零一六年底的旅行笔记分享。足迹:断桥雪、白堤、西湖柳、楼外楼、浙江省博物馆、平湖秋月、孤山、西冷桥、苏小小墓、苏堤、曲院风荷、雷峰塔...

如果说要用三种颜色形容杭城,那么必是翠、粉、黛无疑。百草青翠,粉墙黛瓦。舟行水云间,客从断桥上过。湖波浩淼,远山如画,氤氲着淡淡的江南烟水气息。

断桥未见雪

隔着柳帘看断桥,十二月的杭城,依旧柳帘青翠,断桥上游人如织。

断桥,位于北里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跨着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

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其名由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家桥,谐音为断桥。

断桥是通往孤山的必经之路,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碑上刻着“断桥桥不断,残雪雪未残”,因称“断桥残雪”。

五月的断桥,逢着一场落不尽的雨,天色如墨。

白堤又名孤山路

作为西湖三堤之一,白堤全长一公里,东起断桥,经锦带桥而止于平湖秋月。

白堤横亘湖上,把西湖划分为外湖和里湖,并将孤山和北山连接在一起。

白堤,在唐代原名白沙堤,宋代又叫孤山路。明代堤上广植桃柳,又称十锦塘。十二月的白堤,少了拥挤的人群,多了一份闲适。

风乍起,吹吹皱一池春水,白堤路上一位不知名的游客背影。

舟行水云间,远山如画,烟波浩淼,一只鸟儿从空中飞过,湖光山色俨然如水墨面。

西湖柳,为谁青青君知否?

西湖边静静停泊的木船,柳色青翠,挂起了帘梢,忍不住想起: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西湖柳,西湖柳,为谁青青君知否?

西湖柳,西湖柳,湖光山色长相守。

西湖柳,西湖柳,一片青青君见否?

转眼春去冬又至,只有行人不回首!

山外青山楼外楼

“山外青山楼外楼”、"一楼风月当酣饮,十里湖山豁醉眸",说的就是杭州西湖著名菜馆楼外楼。它坐落在孤山南麓,创建于公元年(清道光二十八年),距今已有年历史。

楼外楼的创始人叫洪瑞堂,是一位从绍兴来杭谋生的落第文人。他从南宋诗人林升的诗中取了三个字,给自己的小店命名为“楼外楼”。

年年岁岁墙相似,岁岁年年叶不同。浙江博物馆一角,同一个角度,六月与十二月。

平湖秋月

长廊处观湖,榕树叶冠,垂于湖面,如一柄张开的绿扇。试想一下,湖水粼粼,皓月当空的画面。

孤山寺北贾亭西

孤山,闻其名便知,乃湖中一孤峙之岛。面积20公顷,山高38米,是文物胜迹荟萃之地。现有胜景30处,走在山间小径颇有山林的感觉。

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已闻名遐迩,唐诗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明代凌云翰有“冻木晨闻尾毕浦,孤山景好胜披图”的佳句。更有宋代隐居诗人林和靖墓寝,流传着有”梅妻鹤子”之说。

西冷印社、西冷桥、苏小小墓

西泠印社,社址坐落于孤山南麓。东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南接外西湖。

西冷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

西冷桥,位于西霞岭麓到孤山之间,是一座环洞石拱桥,又名西林桥。古时,原为一处风景如画渡口,所谓“西村唤渡处”、“船向西泠佳处寻”。

宋代郭祥《西村》:“远近皆僧舍,西村八九家。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

可见这里当时只有村民数家,而湖中也未遍种荷花,而是满眼如雪的芦花。

后来桥筑成了,明代陈贽有诗曰:东风客每携壶过,落日人还唤渡无?最有春来狂可玩,桃花千树柳千株。

苏小小墓,即慕才亭,就位于西泠桥畔。

苏小小,六朝南齐时(~)歌妓。家住钱塘(今浙江杭州)。貌绝青楼,才技超群,常坐油壁香车,年十九咯血而死,终葬于西泠之坞。后人于墓上覆建慕才亭,为来吊唁的人遮蔽风雨。

历史上苏小小墓几经毁建,园林专家孟兆桢根据老照片反复推敲后重建了该墓。重建后的慕才亭内有十二幅楹联,邀请了沈鹏、马世晓、黄文中等12位书法名家题写。这十二幅楹联分别是:

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六月的西湖,石作枕,醉为乡,藕花菱角满池塘。

遇见残荷,想起去年六月,此处该是接天莲叶无穷碧。而今繁花落尽,碧叶凋零,剩了满塘的残枝断梗,倒也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只可惜今日无雨。

苏堤旁边的曲院风荷,位于金沙涧流入西湖处,南宋这里辟有宫廷酒坊,湖面种养荷花。夏日清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下飘逸,不饮亦醉。

苏堤偶遇胖松鼠

元祐五年(),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曾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

苏东坡主持修筑的堤岸,大约是日后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下这一条堤岸的雏形。

虽说是雏形,但是构成这一条堤岸最著名的六条桥,即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都已经有了。

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

然而初次踏上苏堤,其实有些失望。原本以为苏堤春晓,该有着湿润的泥土,碧色草儿,却未曾想过会是一条望不到头的水泥路面。

这是因为今天游人所见的苏堤,经过了无数次的增补修葺,早已不复苏东坡修筑的原样。

比如,在里西湖修筑了“杨公堤”的明代弘治年间杭州知州杨孟瑛,就曾经将部分疏浚西湖的淤泥用于补益“苏堤”。

在苏堤遇着了一只胖松鼠,坐在树杈上,娴熟地剥开火腿皮,吃着火腿肠。无奈游人有心,松鼠无意,想拍张照,这小家伙却是不从。

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地处苏堤的南段西侧,三面临水,一面倚山。南宋时有一条小溪从花家山经此流入西湖,这条小溪就叫花溪。

当时,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溪侧畔建了一座山野茅舍,称为“卢园”。以后,卢园荒废,此景亦衰。

清康熙南巡时,在苏堤映波桥和锁澜桥之间的定香寺故址上,重新砌池养鱼,题有“花港观鱼”四字。

曲径通幽处偶遇荷花节

不知逛到何处,睡莲开在湖面,对岸长着郁郁葱葱的芭蕉。

曲径通幽处,偶遇荷花节

西湖边高耸的树林,林间草丛休憩着几只猫儿,惹得来往游客注目。

雷峰塔旁藕香居打尖

三次游西湖,皆是自断桥而始,至雷峰塔而止。雷峰塔,为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因黄妃得子建,初名“皇妃塔”。因地建于雷峰,后人改称“雷峰塔”。

雷峰塔附近,有一家杭帮菜馆子——藕香居,乃是无意中逢着几位杭城本地的老太太推荐的,据说本土人也是经常携家带口来吃。

第二次来杭时在藕香居,点了约莫八九种菜肴。依稀记得有西湖醋鱼,东坡肉,宋嫂鱼羹,炸响铃等杭帮菜代表,结账时不过两百元左右。

第三次来杭时,依然心心念念想着再去藕香居一回。未曾想饥肠辘辘,又在虎跑桥逢着一场雷阵雨,凭着模糊记忆,冒着大雨找到雷峰塔附近的藕香居时,却是装修暂停营业中,令人惆怅。

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继续分享杭城旅记:夜西湖不如雨西湖,灵隐寺、河坊街、武林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3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