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类型 >> 正文 >> 正文

寻宋江南丨登一座宋塔读一首宋诗

来源:江南 时间:2022/11/21
北京荨麻疹中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08/9159273.html

小时新闻客户端

等咖啡的五分钟里,魏祝挺迅速地画了一张地图:浙江全境,向北延伸至上海、江苏南。这是吴越国以及宋代“两浙西路”、“两浙东路”所涵盖的版图。

宋时称钱塘江为“浙江”;“路”,等同于今天“省”的概念,当时以钱塘江为界,以北称“浙西”,以南为“浙东”。

魏祝挺是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馆员,研究吴越国佛教考古与文物。“受到五代吴越国的影响,宋代,江南地区出现了建造佛塔的高峰——在当代,塔也是地面遗存最多的宋代古建筑。”

魏祝挺大脑里有近三百座江南古塔的资料,他如数家珍地在地图上标出了十六座代表,以杭州(六和塔,闸口白塔)为出发点,分别走宋代的两浙西路和两浙东路:

-湖州(飞英塔)-上海(龙华塔,松江方塔)-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瑞光塔,报恩寺塔)-南京(栖霞山舍利塔)①;

-绍兴(大善寺塔)-宁波(天封塔)-台州(黄岩灵石寺塔)-温州(温州国安寺石塔)-丽水(灵鹫寺七佛塔)--衢州(龙游湖镇舍利塔)-金华(浦江龙德寺塔)

它们组成了“寻宋江南1.0版”的两条“访塔之旅”。

吴越塔幢总分布图 (魏祝挺制图)浙江古塔众多,其中很多是吴越时期所建。吴越钱氏历代崇信佛教,大兴寺塔,数十年不断。仅据《咸淳临安志》记载,吴越国西府杭州一地,在八十余年历史中,就有上百所寺院的营造,盛极一时。《西湖游览志馀》评价,“杭州内外山及湖山之间,唐以前为三百六十寺,及钱氏立国,宋朝南渡,增为四百八十,海内都会未有加于此者。”清代学者朱彝尊有云:“寺塔之建,吴越武肃倍于九国。”正体现了后代人对吴越寺塔营造的认知。吴越国后期钱弘俶时代,佛塔营造更是达到了巅峰,留下众多传世名塔,如雷峰塔、保俶塔、云岩寺塔、闸口白塔等。其高超的营造技艺也传播到了中原,为后世辽塔、宋塔之营造提供了蓝本,同时也被吸收到了北宋末期《营造法式》一书中,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遗产。

玩去

这样的访塔,今人流行语讲“打卡”,玩去,这是继承了宋代人的理念。

从唐至宋代,佛教开始世俗化,佛塔这种寺院的核心建筑,由圣物慢慢转变成了景观——

远眺一座高耸入云的塔:

吴越国人心中无比虔诚,发愿:“阿弥陀佛,要去拜拜。”

等宋人站到同样的位置,惊叹:“飞阁流丹!”心里想的大概也是,要爬上去,打卡。

走近去,到了一座寺院内:

宋代以前,一般只有寺院里专门的僧人可以登上佛塔,去上供、洒扫;世人只能在地面绕塔参拜。

但是宋人,真的有机会登塔——与方丈谈笑风生间,可能就受邀“上塔看看?一览西湖。”

能够登塔的宋人,主要是宋代文人群体。千百年前,士人们为登塔这件风雅事,专门留下了作文,这是宋代前所未有的。

日本奈良法隆寺塔(魏祝挺摄)6世纪,中国的造塔技术,由朝鲜半岛的百济、高句丽、新罗,间接传入日本。7-8世纪,直接受到中国技术影响。9世纪以来,日本一直延续6-8世纪的中国式塔风格。但是日本的古塔,都不能登临。

最高层

魏祝挺的三百座“塔库”里,大约有两百座已经不存于世,包括曾经矗立在杭州境内的50余座佛塔。

但是宋朝时,有人见识过杭州登峰造极的塔林——王安石(-年)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西园雅集(局部)南宋马远绢本水墨淡设色(美)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两宋时期偃武修文,通过科举制度,形成了文官体系,新出现了士大夫阶层。士人们游于艺的修养,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整体的精神追求中得到提升,风雅,成为一时之风。

宋仁宗皇佑二年(),在浙江鄞县(宁波)县长任满后,王安石启程从回江西老家;途中他路过杭州,写了一首“登飞来峰”七言诗,留下了千古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②

魏祝挺考辩出王安石所讲的这座“千寻塔”,是神尼舍利塔。这座已经倒塌的佛塔,遗址在杭州灵隐飞来峰。

今天站在飞来峰顶——神尼舍利塔曾经的塔顶位置,一直向东望,就是钱塘江入海口,“鸡鸣见日升”之处。

按照佛教的传统,塔是专门埋藏佛祖遗骨舍利的建筑,塔中藏舍利的暗室,在地下叫“地宫”,在塔上层叫“天宫”

杭州飞来峰神尼舍利塔遗址魏祝挺摄

不知道这位时年29岁的北宋文人官员,当时是否于拂晓登塔,在最高层亲历东方既白,但是他踌躇满志、万丈豪情,强烈地“想上去”有一番作为的志向,跃然诗中。

17年后,宋神宗将46岁的王安石,从江宁知府任上调回东京任翰林学士;再两年后,朝廷下诏实行“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宋代与唐代明显不同,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等人才学横溢,同时也都曾在政界施展身手。当时士大夫不仅把自己当作文化主体和道德主体,还将自己视为政治主体,以天下为己任。

躺平

两百多年后的杭州,另外有一位著名的士人,却在登临一座塔顶后,作了首表示“想下来”的诗。

南宋晚期宋理宗时期政局稳定,这其中,丞相郑清之(-年)厥功至伟,他辅佐理宗变革图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位高权重的郑清之,在钱塘江畔六和塔顶感叹:“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卧旧林丘。”③

年法国摄影师MarieMathelin拍摄的杭州六合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是一首“躺平诗”呀。

郑清之中晚年政治失意,心情苦闷。在艰难时期过去后,这位曾经的朝廷重臣心态明显变化,据说他罢政下野,每天悠哉游哉,泛舟望湖,吟诗对酒。

“宋代文人登塔,他们的感情和宗教联系不大,他们赋诗更多表达的是人生感悟。”魏祝挺说,这是两宋时期,社会更加人文化趋势的体现,宋人更加关心“人”自身的价值,社会价值取向相对理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