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类型 >> 正文 >> 正文

邓云乡曹雪芹究竟不是江南的雅人韵士,

来源:江南 时间:2022/5/9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有人写文章,说到《红楼梦》中喝茶的事。这本来是个很好的题目,但读者不谙于旧时的风俗,所以说来说去,未说到点子上,不唯有隔靴抓痒之感,而且看了很使人气闷,感到太可惜这个题目了。

  说到吃茶,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不要说《诗经》中“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等那样的老话了,即以唐代陆鸿渐的《茶经》,卢仝的“七碗”说起,那也都是一千几百年前的旧事,要说也是说不胜说的了。而这里要把范围大大地缩小,只说《红楼梦》中的吃茶。这是二百来年前的旧事,上接明代末叶,下启清朝后期。正是这个时期的吃茶情况,未说之前,先要分分类。第四十一回妙玉说:

  “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

  这虽是玩笑的风趣话,但却也反映了当时吃茶的实际情况。因而要把《红楼梦》中吃茶来分分类,大约可分这样几种:一是品茶,这就是妙玉在栊翠庵中请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吃的。二是家常吃茶,这个很多,吃完饭,吃杯茶,按照第三回所写荣国府的规矩,先是漱口的茶,“然后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半夜口渴了,吃杯茶,第五十一回写宝玉要吃茶,麝月“向暖壶中倒了半碗茶,递给宝玉吃了,自己也漱了一漱……”第二十四回写宝玉要喝茶,叫人没有,“只得自己下来,拿了碗,向茶壶去倒。”三是礼貌应酬茶,在这点上我国南北的习惯基本相同,客人来了,不管客人口渴不渴,这是礼貌。第二十六回写贾芸来看宝玉,袭人送茶与他,“只见有个丫鬟端了茶来与他”,贾芸笑道:“姐姐怎么给我倒起茶来?”第二十四回贾芸找宝玉,没有见到,临走时,焙茗道:“我倒茶去,二爷吃了茶再去。”四是饮宴招待茶。第三回写黛玉初到贾府见到凤姐后,“说话时,已摆了果茶上来,熙凤亲自布让。”第七回写宝玉初见秦钟,“一时捧上茶果吃茶,宝玉便说:‘我两个又不吃酒,把果子摆在里间小炕上,我们那里去,省了闹的你们不安。’于是二人进里间来吃茶。”第十九回写宝玉到了袭人家,“又让他上炕,又忙另摆果子,又忙倒好茶”。五是风月调笑茶。第十五回写馒头庵中故事,宝玉对秦钟说:“你只叫他倒碗茶来我喝,就撂过手”,秦钟没法,真叫智能倒碗茶来,智能走去倒了茶来。秦钟笑说:“给我。”宝玉又叫:“给我!”智能儿抿着嘴儿笑道:“一碗茶也争,难道我手上有蜜?”第二十六回宝玉在潇湘馆,“只见紫鹃进来,宝玉笑道:‘紫鹃,把你们的好茶沏碗我喝’……”六是官场形式茶,第十三回秦可卿办丧事,大明宫掌宫内监戴权来上祭,“贾珍忙接待,让坐至逗蜂轩献茶”。第三十三回写贾政接待忠顺亲王府里的来人,“出来接见时,却是忠顺府长府官,一面彼此见了礼,归坐献茶”。……

  以上粗粗分,分了这六种,如果细拣《红楼梦》全文,那还可以再分几种,不过那没有必要了。如把这六种再归纳一下,那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生活的吃茶,口渴吃茶,客人来了倒茶;二是势利的吃茶,官来献茶,客去端茶。三是艺术的吃茶,像是妙玉那样。

  第一种生活的吃茶,是很好理解的,同我们今天实际生活的距离并不大。即使在现在,南北各地,客人来了,总得倒杯茶。而且在江南,茶已成了“水”的代名词,如果放茶叶,倒要叠床架屋,叫“茶叶茶”,放糖的白糖水叫“糖茶”。所以,在今天生活上的茶还是很普通的,自不必多说。只是《红楼梦》中有一点,现在生活中并不强调的,就是吃“果茶”。现在有外国说法,叫“茶话会”,一般人都懂,是有茶、有点心吃。再有到过西洋的人,爱说英国人下午吃茶点的习惯,而对故国的“果茶”,却很少有人注意,更很少有人知道了。数典忘祖,日甚一日,说起来也是不胜感叹的。过去有所谓“果茶”、“果酒”,这个“果”是广义的,既包括苹果、梨子等鲜果,也包括核桃、栗子等干果,还有方酥、托糖、麻片、焦桃片、麻糕等小点心,即所谓的“茶食”。现在说到“果”,一般人理解只是鲜果,对于干果已很少有人理解,对于小点心叫“果子”,更少人能懂。北京过去把油炸鬼叫“果子”,这在四十年前还是很普通的,现在则油炸鬼、果子都没有了。在日本,老式点心都叫“果子”,点心铺叫“果子屋”,不过现在如何,也不得而知,大概也都叫“外来语”代替了。当时吃果茶、吃果酒,摆上来的食品叫“果盘”。宝玉过生日,四十只盘子,并不是荤菜,也是这种“果盘”。干果香脆的大多是油酥桃仁、杏仁、松子仁、榛子仁、核桃仁,甜的糖核桃、花生粘、麻片、寸金糖,甜咸五香的煮栗子、五香花生、鹅脯、肉干、肉枣等,蜜渍的山楂、蜜枣、榅椁、法姜、青梅、糖莲子、瓜条等,鲜的如鸡头米、鲜莲子、鲜菱角、鲜核桃仁等,带壳的如桂元、荔枝等,制成糕的如山楂糕、豌豆黄、芸豆糕、扁豆糕、山药泥糕、栗子糕、槟榔糕(槟榔屑和饴糖制成)、枣泥糕等等,奶制品如奶卷、奶乌他、水乌他等等。南方叫茶食店,北京叫“果局子”。得硕亭《京都竹枝词》云:

  “内城果局物真赊,兼卖黄油哈密瓜,我到他乡犹忆食,山楂糕与奶乌他。”原注云:“即酥酪也,乌他系清语,叶韵而已,并非本字,不为出韵。”

  说明白“果”,才能理解“果茶”的内容,大抵是“果酒”只备果而不备菜肴,较之筵席简便。“果茶”只备果与茶而无酒,较之果酒更为简便。不过有时果茶是正式酒筵的前奏。在清代大筵席,或接待娇客,如第一次女婿上门、会亲家等等,在筵席之前,都要先吃“果茶”或“果酒”。“百本张子弟书”《梨园馆》云:

  忽听的一声摆酒答应“是”……察着当儿许多冰碗,照的那时兴果品似琉璃,饽饽式样还别致,全接着膳房内派点心局……说“吃饭罢”,小厮们忙把残杯撤,顷刻间果酒端开摆上席。

  从这通俗文学的资料里,也使我们看到当年“果酒”、“果茶”的情况。所谓“果茶”用现在简单的话说,就是“茶点”,喝茶吃点心,吃茶食而已。但现在把这作为正式接待客人的方式,已经不多见了。过春节时,客人来了,吃粒糖,吃点花生,可能还是这种果茶的遗意吧。

  势利的吃茶,这是清代官场中一种特殊规矩。官吏见客,分宾主上下首坐定之后,差役照例用盘子端两个盖碗茶来。下有茶托,中有茶盅,上有茶碗盖。主客面前分放一碗,不管上级见下级或下级见上级,都是照例不吃。客人一告辞,或主人不愿多谈,催客人走,照例左手把茶托端起,右手一按茶碗盖,用以示意,差役马上向外高呼:“送客”!这就叫“端茶送客”。这两杯茶,是从来不喝的。如熟人,让到其他房间,脱去官服,瀹茗谈心,那又当别论。这种“端茶送客”式的势利吃茶,则早已没有,也无必要多说了。

  艺术的吃茶,是《红楼梦》中着重写的。这种吃茶,自唐代陆羽著《茶经》而后,经历宋、元,在明末、清初之际,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日本的“茶道”,完全是从我国传过去,而又有所发展的。而在我国,这种吃茶的方式和专家,似乎已经失传了。或者闽南的功夫茶还有点艺术的吃茶的遗意吧。

  艺术的吃茶,首先要讲求四样东西:一是水,二是茶,三是器,四是火。看曹雪芹写妙玉:“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又写她驳斥黛玉冷笑说:“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清淳?如何吃得!”现在一般读者,读到妙玉论茶的这些言论,恐怕要叹为观止了。觉得人间真有这本事吗?能够连“水”也尝得出吗?茶乡的人论茶时,常常爱说一句话,叫做好茶不如好水。品茶的专家是一上口就能吃出什么茶、什么水的。曹雪芹写的妙玉论茶,比起真正的精于茶的艺术的专家来,那究竟是隔着一层的。论茶,只说了一个“六安茶”、“老君眉”;论水,只说了一个“旧年蠲的雨水”、“梅花上的雪”;再论“洗茶”、“候汤”、“择炭”等等,更是一点也未写,因而从“品茶”本身讲,曹雪芹所写还是不够地道的。从这一点看,他究竟不是江南的雅人韵士。他虽然博学多能,才华盖世,但毕竟还是受到生活范围的限制的。不信试看精于此道的人论茶。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中论茶者有十数条。现摘录两条如下:

  “竹懒茶衡曰:处茶皆有自然胜处,未暇悉品。姑据近道日御者:虎丘气芳而味薄,乍入盅,菁英浮动,鼻端拂拂,如兰初坼,经喉吻亦快然,然必惠麓水甘醇,足佐其寡薄。龙井味极腆厚,色如淡金,气亦沉寂,而咀咽之久,鲜腴潮舌,又必借虎跑空寒熨齿之泉发之。然后饮者领隽永之滋,而无昏滞之恨耳。”

  “天目清而不醇,苦而不螫,正堪与缁流漱绦蕨简。石濑则太寒俭,野人之饮耳。”

  李竹懒论茶,说的比较抽象。所说之茶,虎丘、龙井而外,有天目、即天目山,石濑、即溧阳濑渚。所说的水是虎丘茶配惠山一泉,龙井茶配虎跑泉。龙井茶叶虎跑水,直到今天不是还是极为有名吗?如嫌李竹懒所论,过于抽象空泛,再看张宗子的。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记“闵老子茶”云:

  周墨农向余道闵汶水茶不置口。戊寅九月至留都,抵岸,即访闵汶水于桃叶渡。日晡,汶水他出,迟其归,乃婆娑一老。方叙话,遽起曰:“杖忘某所。”又去。余曰:“今日岂可空去?”迟之又久,汶水返,更定矣。睨余曰:“客尚在耶!客在奚为者?”余曰:“慕汶老久,今日不畅饮汶老茶,决不去!”汶水喜,自起当炉。茶旋煮,速如风雨。导至一室,明窗净几,荆溪壶、成宣窑瓷瓯十余种,皆精绝。灯下视茶色,与瓷瓯无别,而香气逼人,余叫绝。余问汶水曰:“此茶何产?”汶水曰:“阆苑茶也。”余再啜之,曰:“莫绐余!是阆苑制法,而味不似。”汶水匿笑曰:“客知是何产?”余再啜之,曰:“何其似罗甚也。”汶水吐舌曰:“奇!奇!”余问:“水何水?”曰:“惠泉。”余又曰:“莫绐余!惠泉走千里,水劳而圭角不动,何也?”汶水曰:“不复敢隐。其取惠水,必淘井;静夜候新泉至,旋汲之,山石磊磊藉瓮底,舟非风则勿行,故水之生磊。即寻常惠水,犹逊一头地,况他水邪!”又吐舌曰:“奇!奇!”言未毕,汶水去。少顷,持一壶满斟余曰:“客啜此!”余曰:“香扑烈,味甚浑厚;此春茶耶?向瀹者的是秋采。”汶水大笑曰:“予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遂定交。

  这篇文字,没有删截,全文照引。所谓“生长王谢,颇事繁华”,而又遭逢“国破家亡”的经历,其对吃茶鉴赏之精,真是到了游刃入无间的神奇境地。读者可以对照此文,来比较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的文字,第一可以理解到,能尝得出是什么水,这不是神话,而是真实的事情,而且其分析,是非常符合科学原理的。自然,同一座井,静夜打的水,自然比白天打的水好,起码没有人打,沉淀的时间长,水自然更清了。第二可以看曹雪芹对于茶的知识,比之张岱,那当然要差远了。如果让张岱写妙玉论茶这一段,可能会更为出色些。不过,这不能做出假设罢了。第三可以理解到,我国古代对于艺术的吃茶,也就是今天日本所说的“茶道”,讲求的是多么精到。这都是我国故有文化中登峰造极的东西,失传了是很可惜的。也还应该有这方面的专家出现才是。

  明代末年,这方面的人才也真多。文震亨《长物志》中也有不少讲究吃茶的条款,如讲采、讲焙、讲烹、讲煮,讲洗茶云:“先以滚汤候少温洗茶,去其尘垢,以定碗盛之,俟冷点茶,则香气自发”;讲候汤云:“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始如鱼目为一沸,绿边泉涌二沸,奔腾溅沫为三沸。若薪火方交,水釜才炽,急取旋倾,水气未消,谓之嫩,若水逾十沸,汤已失性,谓之老。皆不能发茶香”等等。《红楼梦》写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一句话便完,丝毫未及其他,比之张岱、文震亨等人细入毫发的论茶,那未免相形见绌了。贾母说,不吃六安茶,是安徽茶,俗名“瓜片”,所谓“宣州栗子霍山茶”也。妙玉说是“老君眉”,此名不见《茶谱》,即“珍眉”中之极细者,名“银毫”,乃婺源、屯溪绿茶中之最细者。张岱文中所说之“罗”,乃宜兴阳羡茶,即陈贞丽《秋园杂佩》所说的“阳羡茶数种,为最;数种,庙后为最”是也。闵老子骗他说“阆苑茶”,那是福建名茶。但骗不了他,被他吃了出来。而且连春采、秋采都能吃得出来,那吃口真是太精了。

  酒越陈越好,茶则是越新越好,《红楼梦》好多地方写到新茶。第五十五回,媳妇们讨好平儿,“一个又捧了一碗精致新茶出来”。第六十二回,袭人给宝玉送茶,“手内捧着一个小连环洋漆茶盘,里面可式放着两盏新茶”。说的都是“新茶”。北京是北方,不出茶叶,哪里来的新茶呢?不要紧,自有人及时送来。北京是天子脚下,天下的好东西都要给北京进贡,而且都是及时地送至,皇亲贵戚家自然也受到赏赐。毛奇龄《西河诗话》云:

  “燕京春咏有云:‘春店烹泉开锦棚,日斜宫树散啼莺,朝来慢点黄柑露,马上新茶已入京。’故事,茶刚入京,各衙门献新茶,今尚循故事,每值清明节,竞以小锡瓶贮茶数两,外贴红印签,曰:‘马上新茶。’时尚御皮衣,啜之,曰:江南春色至矣。”

  杭世骏《颂茶诗》注云:

  “杭人竞于谷雨前采撷,递送京师,名‘马上鲜’。”

  另据《日下旧闻》引明人陆启泫《北京岁华记》云:

  “上巳日……播瓜菜种于地;后三日,新茶马上至,至之日,官价五十金,外价三二十金不一。二日即二三金矣。”

  从以上这些资料中,可以想见当年北京讲究吃新茶的情况,原是从明代就有的。自然,这只是围绕宫廷的一些特殊人物的享受,不要说数十金一斤,即使二三金一斤,在当时也是相当珍贵,也只有《红楼梦》中的人物,够得上吃新茶的资格。至于一般人,则不懂,也讲究不起这一套,只晓得吃吃“茉莉双熏”香片茶,正像《天咫偶闻》所说,“京师士大夫无知茶者”了。

原载《红楼识小录》,河北教育出版社年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