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听听这首《赣商之歌》
5月17日,第二届全球赣商大会召开前夕,江西省促进非公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西省工商联正式发布《赣商之歌》。从此,天下赣商有了自己的歌!
为弘扬“厚德实干、义利天下”新时代赣商精神,唱响赣商品牌,促进江西崛起,江西省工商联(总商会)邀请朱虹作词、田信国作曲、阎维文演唱,共同打造了《赣商之歌》。
赣商,史称江右商帮,是中国古代实力最强商帮之一。《赣商之歌》一歌由四海流传的童谣开篇,引人入胜;三段唱词聚焦赣商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热情歌颂了江右商帮的辉煌过去和巨大贡献,生动诠释了独具魅力的赣商精神和家国情怀,全景展示了赣商奋斗新时代,成为江西崛起脊梁的使命担当和特殊作用。歌曲优美动听,特色鲜明,韵味悠长,雄浑大气,朗朗上口,振奋人心,对凝聚赣商力量,提振赣商信心,加速江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鄱阳湖
年2月,江西省工商联(总商会)面向社会征集《赣商之歌》歌词,共收到全国各地来稿篇,委托江西省音乐家协会组成评审小组评出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4篇。为使《赣商之歌》更好地表现江西元素、呈现赣商风云、传播赣商精神,主办方邀请朱虹先生创作《赣商之歌》歌词,征求部分赣商的意见建议后修改定稿。然后,邀请田信国先生对该词进行谱曲,一气呵成。朱虹先生和田信国先生曾成功联袂打造了江西旅游主题歌《江西风景独好》、《风流江西》和《魅力江西》,好评如潮,广为传唱。《赣商之歌》词曲创作完成后,邀请家喻户晓的全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先生演唱,声情并茂,荡气回肠,震撼心灵。
千百年来
江西人走南闯北、
开疆拓土、遍布全球
形成了称雄中华工商业多年的赣商
江右商帮以讲究贾德著称,是中国古代商帮中最早成形的商帮,也是中国古代实力最强商帮,并与山西商帮、徽州商帮、陕西商帮、宁波商帮、山东商帮、广东商帮、福建商帮、洞庭商帮、龙游商帮并列中国十大商帮。
称雄中华工商业多年!
听着都让身为江西人的南婉儿
有种满满的自豪感
江西经济、文化发展均位居全国之首,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江右商帮发展的经济、文化、市场基础,进一步助推江右商帮扩张壮大,使其得以称雄中华工商业多年,成为中国第一商帮。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好诗啊,原来早在唐朝时期
就出现了江西商人
为之后“江右商帮”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
也为我们华夏民族
经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当然
要说江右商帮真正兴起并且称雄
还是在明清两朝
所以大家一起往下看吧
元顺帝时,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红巾起义,中原大地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战乱之中,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定都南京,第一个设省的地区就是江西。随着明朝对全国的统一,明军不断进兵两湖、两广、云贵,都以江西为基地。明军北伐中原,进军西南,战争连绵不断。相对而言,东南地区则战事缓和,生活较为太平。明朝统一中国的军力虽从南京出发,而军需给养则多依赖于江西供给。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随着军队的推进,江西人将本地的农副产品和生活必需品,行销到战事频仍的中原大地和华南、西南诸省。
与此同时,江西也开始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向外移民。浩浩荡荡的江右商帮便在这个时期逐渐地形成并迅速扩张至全国各地,占领了广阔的市场,赣商的队伍和经商范围也随之不断地扩大,渐成气候。
另一方面,明朝为防御倭寇的侵扰,实行了长期的禁海政策。国内贸易,甚至对外贸易,都依靠水上通道,这样一来,以千里赣江衔接南北的水道运输便十分活跃,自然带动了江西商品经济的发展,拓展了江西商人的活动空间。
“无江西人不成市场”
可见“江右商帮”
对当时的贸易和市场
影响力有多大
广东的主要城市广州、佛山,江西商贾亦“人数殷繁”。广东潮州、惠州等地棉纺业所需棉花,有一半左右靠江西商人从饶州、南昌等地运来。吉安布商有在广州、佛山等地设立“粤庄”者。
江西商人还有不少因在广东、江西两地贩盐而大发其财:广东历来是有名的产盐区,唐代以前,由于大庾岭所阻,江西全省只能食淮盐。但淮盐产区远离江西,尤其离江西南部较远,而且又是溯江而上,运量受到限制,价钱奇高。加上遥远的运途中日晒雨淋,盐丁舞弊,掺杂夹沙,以至江西的食盐既贵且差,民众苦于淡食。大庾岭道拓宽后,大余、赣县、南康等地商人便翻越梅岭到广东境内去贩运食盐,江西专食淮盐的格局打破,百姓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
稍远一点的广西桂林、柳州、浔州、太平、镇安等地,来自江西的盐商、茶商、木材商、药材商也活动频繁。尤其是梧州,地处左、右江会合要津,百货往来,帆樯林立,其繁荣程度在清前期几乎与汉口、湘潭比肩,江西商人在这里所开设的商号有百十家。
当时江苏省城南京主要靠江西、湖广的粮食供应,江西商人“岁岁载米依期而至”,卖米给南京人,又从南京人手中买回布匹。除南京外,江南许多城市和市镇都缺粮食,江西商人活跃于金华、杭州、宁波、绍兴、衢州、湖州、严州、台州等地。江西商人从事盐业经营,一般都是较富裕商人,他们贩盐的途径,一路由徽州的祁门、建德进入江西德兴等地,另一路则由广信府的贵溪运往饶州府各县。
江苏扬州为江淮百货的集散地,在扬州的各地商人,以徽商最多,其次是陕商、晋商和江右商人。江西盛产木材,而扬州到处海滨,木材短缺,将江西良材运至扬州,可获数倍之利。除了木材之外,从江西沿着长江运往扬州的货物,还有浮梁的茶叶、河口的竹编、南丰的蜜橘、广昌的白莲、南安的板鸭、都昌的银鱼、安福的火腿、余江的木雕、吉安的樟木箱、景德镇的瓷器、泰和武山的乌骨鸡等等。到明清时期,两地间的通商更加频繁,而且以食盐为大宗,盐商扮演了物流中的主角。清末扬州八大盐商中,江西商人就占了三位,分别是周扶九、萧云浦和廖可亭。
到了明代,张瀚《松窗梦语》说:“今天下财货聚于京师,而半产于东南,故百工技艺之人亦多出于东南,江右为夥,浙(江)、(南)直次之,闽粤又次之。”当然,江西商人财不大,气不粗,他们上京城发展,只能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长,所谓“百工技艺”,就是一些有手艺的小商小贩,诸如做糖人、补瓷器、冶铁铸器之类。较上档次的是一些瓷器商、茶商、纸商和书商。比如说书商,一些弃儒经商者对此颇有兴趣。经营书既可牟利,又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门比较高雅的行业。江西书商中,以抚州人居多。
尽管鲜有富商大贾,但北京城中的江西商人人数和势力却不可小觑——据统计,明代各地在北京的会馆大概有41所,其中江西有14所,占34%,居各省之首。明代江西在北京的会馆最晚在永乐时就已经出现。其他还有如始建于嘉靖中期的南城会馆、广丰会馆等。这些会馆,有相当数量为商人所建或士、商合资共建。清光绪时,北京有会馆所,江西为51所,占12%,比重虽少于明朝,但仍为各省之最,比当时势力最大的山西会馆还多。
声情并茂
荡气回肠
这首歌献给每一位热爱江西的人
弘扬新时代赣商精神
唱响赣商品牌
促进江西崛起
一起唱响江西主旋律
转发让更多人听到吧!
来源
大江网、江西风景独好、
赣商联合会、江西日报等
主力编辑
刘培堃
审定
金官
核发
李健军
领导说了,点个小花
南婉儿的工资就涨五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9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