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选择 >> 正文 >> 正文

为了照顾病重母亲而放弃梦想的那个女人,让

来源:江南 时间:2024/8/16

当看到这个题目“我心中难忘的患者”时,第一个从脑海里飞出来的患者,不是那一个个死亡的病例,也不是那些疑难杂症,更不是一些悲情或者狗血、奇葩的事件,而是一个普通人——她活着,为了照顾尿毒症透析的80岁老母亲而放弃了导演梦想的那个女人。

刚进临床工作的时候,还是小小住院医,一般患者对于刚工作的小大夫都普遍缺乏信任,尤其是中医专业。多数患者都觉得找中医看病得找“老中医”才行,年轻的不行。她是我工作后接触的患者中,为数不多的一位治疗期间没有愁容满面而是春风和煦,也许跟她本身的工作“导演”有关系吧。

到现在我还记得第一次接诊她那天的情景。主治医把她的病例给我,说是个便秘的患者,需要做针灸治疗,让我负责。病例上写着职业是“导演”,年龄56岁。我拿到病历本的时候已经快中午11点了,然后去病房找患者,她是54号床位。病房里面没有,又赶上饭点了,怕这个患者回来找不到我,便给她留了一个字条放在病床了。下午1点钟左右,54号找到了医生办公室。第一印象,怎么说呢,颇有艺术气息吧,留着长发。

一上来就跟我道歉“对不起啊,小王大夫,我中午去接我妈回家了,医院做透析,我得接她回去,还得伺候她吃完午饭才能出来,到现在才赶回来,没耽误你时间吧?”

“没事。主治医把你分给我了,以后我管床。我看你今天的针灸还没有做,所以一直等着你呢。灌肠做完了吗?”

“上午做完了,等着针灸呢,辛苦你了小王大夫……”她整个过程彬彬有礼,谈吐让人觉得很舒服。一般老年患者都想找老中医给扎针灸,但是级别高的主任和主治很少有时间给住院患者扎针,除了针灸科病房,其他的消化科、呼吸科、骨科等科室的针灸,基本上都是小医生扎,有的患者会有抵触情绪,有的虽然不说话,但是也不甚满意。54号则很不同,对医院里的实习学生都是一种平等信任的态度,也肯放手让大家操练,她说“如果都不让孩子们练手,以后哪里还有医生了?谁也不是生下来就是好大夫的不是?都是一步步锻炼过来的,你们拿我练吧,把脉,开药,扎针等什么都行,我都配合……”

她的这种心态,或者说是境界,影响了他那一个病房其他患者。我们正常一个病房5个患者,其他病房的患者,每天查房的时候多数都会哀声叹气或者焦虑不安,因为54号的存在,每次查房进那个屋子都是春风和煦。接下来几天接触多了,每天一边给他做艾灸、针刺,一边聊天。通过聊天才知道,他们一家三口都是长影制片厂的,父母老一辈是老电影人,她父亲去年去世了,母亲已经透析10年了,之前一直都是父亲在照顾;最近两年父亲身体也不好了,不得已放弃了工作回到长春家里这边照顾双亲。去年送走了父亲之后,她就一个人照顾老母亲了,每周透析3次。

“之前雇了很多保姆,都不行,最后还得亲自养老才行”,对于她这个56岁的人来说,自己也一身病痛,还得挣扎着照顾80岁的老母亲,真的可以说是“负重前行”了。所以,我一直觉得死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活着,活着一边照顾老母亲,一边给自己治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了照顾病人,没有自己的工作,也几乎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因为照顾病人就已经夺取了大部分时间。

还好,她的职业和教育让他更能豁达一些,见过的人事多了,眼界也会宽阔。整个治疗大概2周时间就出院了,恢复的挺好,可以自主排便了。这期间她倒是不像是一个病人,医院当做度假村一样,每天早上7点多就到病房了,然后把日出拍下来给我看,给我讲电影,聊话剧,分享她去过的城市和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当时很巧合的是,我们居然都曾经去过上海的一家咖啡馆,那么一个不怎么知名的小咖啡馆,就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我们一起说起上海的精致和梧桐树,聊着江南水乡的韵味和风情。对了,她也养猫,作为同样的动物爱好者,那种共鸣是无法形容的。后来加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