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动静贵州邀请贵州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播窦爱莉朗诵原创文章《跟着古诗词重回“重阳”旧时光》。
跟着古诗词重回“重阳”旧时光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也许有人会说,“重阳节”不就是“老年节”吗?
其实,“重阳节”和“老年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节日。重阳节在我们国家至少已经有多年的历史,而与重阳节同在九月初九这一天的“老年节”,却是年才设立的,到现在不过30年。否则的话,一千多年前的诗人王维,就不会在重阳节这天,写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
登高、赏菊、祛病祈寿,是“重阳节”最为重要的文化内涵。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在重阳这一天举家登高,可以令人心旷神怡,永葆健康,所以身在异乡的少年王维,才会在这天惦念起家中的亲人,才会感受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寂寞与哀伤。
重阳节,时属深秋,万物萧瑟,诗人们容易触景生情,或抒发离愁别绪,或感叹人生短暂,让我们仿佛觉得古代的重阳节都过得凄凄惨惨,充满着哀怨愁苦之情。
重阳泪眼,又早是、苦离肠。(宋·无名氏《采莲令》)
又过重阳,感叹伤流景。人多病。(宋·无名氏《点绛唇》)
宋代两位早已经在历史中被冲刷掉了姓名的诗人,却成功地把两句哀伤的重阳词嵌进了中国文学的鸿篇巨卷中,抓住的不正是深秋时节,人们目睹草木凋零之后,自然而然升起的生命意识吗?
草木的凋零,蕴含着人们对于死亡与告别的恐惧,所以古人才愿意相信,能在重阳时节盛开的菊花,具有某种抵抗疾病乃至使人羽化成仙的魔力。从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先秦·屈原《离骚》)到陶渊明的“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魏晋·陶潜《饮酒·其四》)。无论是菊花酒还是菊花糕,人们都愿意相信,在重阳节这天服下,再配合登上高山,接近仙人,像他们那样吸风饮露,吐故纳新,就一定会让人延年益寿。所以,唐代的大臣们会在这一天很认真地写诗敬献给皇帝,祝他万寿无疆。
“净境重阳节,仙游万乘来。插萸登鹫岭,把菊坐蜂台。”(唐·樊忱《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皇帝与大臣们在这一天都要欢宴畅饮,可见重阳节虽然承载着人们对于生命归宿的关怀与思考,但并不总是忧伤的。唐代名医孙思邈就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千金月令》)。
有酒、有肉、有亲朋好友,这样的一个节日怎么可能会是冷清、哀伤的呢?
你看,孟浩然就写:“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预约了老朋友在重阳节把盏对菊,说说一年的收成,好不热闹。
马致远也说:“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元·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管他人生短与长,过好当下的每一天,那才叫活得畅快。又何必满腹愁肠,搞得“人比黄花瘦”呢?
就连结局哀伤的《红楼梦》里过重阳节,也是热热闹闹的,大观园里办下螃蟹宴,贾府上下老老少少一起把酒持螯,赋诗赏花,可谓一幅良辰美景。
不光文人雅士、深闺儿女要找点乐子来欢庆节日,就连占山为王的梁山好汉,也是要过重阳节的。《水浒传》第七十一回里就写梁山好汉齐聚重阳节菊花会,那场面是:“忠义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此坐,分头把盏”,众头领“笑语喧哗,觥筹交错”,“开怀痛饮”,“不觉日暮”。
其实,也正是在作为水浒传时代背景的宋代,重阳节更加的世俗化,也更加热闹,成为了重要的民间节日,让我们至今依然能在当时的诗词里感受到一千多年前重阳节浓浓的生活气息。
在这些诗词里,有人登高饮酒:
“盛酝重阳酒,登高饮菊花。”(宋·刘攽《自江南将归先寄和甫其一》)
有人赏月看花:
“看了十分秋月,重阳更插黄花。”(宋·范成大《朝中措其二》)
有人聚餐吃蟹:
“重阳佳辰可虚辱,橙香蟹肥家酿熟。”(宋·陈造《招郑良佐》)
若能穿越时空,一幅色彩斑斓、活色生香的重阳景象就在我们的眼前。
当重阳节遇到老年节,我们要向所有的长者致敬,但也请别忘记,在传统节日里继续我们文化的千年传承。
朗读:窦爱莉
演唱: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声乐教师林钦(左)
贵州省河滨剧场退休放映员李亚丽(右)
大提琴:贵州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杨梦陵
技术支持:金明姚慧琦李理周小明
摄像:孙楚函杨三湖田义夫
视频:孙楚函
编辑:张雨馨
此视频可在贵州IPTV本地原创的
《贵州名嘴为你读》专栏中欣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