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烟雨客
这是一个有情世界。因为有情,让人眷恋不舍,也因为有情,让人坚信每一寸光阴,都值得好好去过。
就如我们经常思考的生死话题。死亡是什么?是肉体的消亡,还是精神的湮灭?事实上,死亡并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的轨迹。生死本就在一条线上,万物皆可生,万物皆可灭。唯有有着永恒向度的事物,才能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就如这久久传唱的采莲曲。
采莲曲
唐代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菱叶荷花交错,湖面上船只如梭,她在船头采莲,他在船头眺望,芳心暗许的她,怦然心跳,想要说话,却不知要说什么。她羞涩地低下头,掩口而笑,一不小心,玉簪从头上悄然滑落水中……
这一幕,在时间的长河里,不止一次地出现,他们最后是否有情人终成眷属,或是失散于无情的时空,没有人知晓。
抑或,他跳入水中,为她捞起了那枚玉簪,这成为了他们最初的定情信物。
采莲曲,顾名思义就是采莲时唱的歌曲,有缠绵不尽的情思,也有浓浓的烟火气息。生活,本来就应是热烈的,是可以奋不顾身为之投入的。
采莲曲
唐代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芙蓉向脸,人在花丛。穿着如同荷叶颜色的罗裙,亭亭玉立的她,在一心一意地采莲,忽然有什么心事,令她陷入了沉思,是没有心上人的音讯,还是迟迟找不到心中所爱。
她的心事,如同湖面上的涟漪,转瞬就不见了。忽然,眼前宁静的一切被打破了,歌声渐渐传来。
采莲女,采的是莲,更是心底的姹紫嫣红。
采莲曲
唐代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这位十五岁的少女,早已见惯了风浪。她风姿绰约,是清江里一道美丽的风景。她的歌声,想来也清亮美妙,才会给诗人留下如此美好的印象吧。
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
唐代张籍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这首诗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写采莲女的日常,何其写实。白练束在腰间,衣袖半卷,不戴首饰,妆也很淡,颇有村庄儿女各当家的豪气。
采莲曲
唐代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李白笔下的采莲女,吸引了很多少年郎在岸上观望。她们欢声笑语,人比花还美,他们空怀惆怅,在垂杨下踟蹰……
我们更为熟悉的这首江南可采莲,曲调朗朗上口,适合在花间传唱。可是,这首歌的名字是江南。
江南
两汉佚名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也有理性平实的采莲曲,比如这首。
采莲曲
唐代贺知章
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春天过了,并不意味着芳菲已尽,不信请看,河面中流的荷花,颜色别样红,妆点着绿意婆娑的世间。
古往今来,一支支采莲曲,永恒传唱,纵使如今已不再有采莲女,甚至荷花也只是观赏,但荡漾在荷花丛中的歌声,至今犹能听闻,回荡心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