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级贫困村到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一个畲族村的美丽蝶变
美丽的元龙畲族村。
元龙畲族村的大棚种植基地。
初秋的赣南大地,果满树、瓜飘香,一派丰收的景象。沿着元龙畲族风情墙漫步,一幢幢白墙青瓦、马头翘角的畲族民居环村而立,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古朴自然的乡村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带富了一方百姓。
大余县青龙镇元龙畲族村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全村有户人,其中畲族村民人,建档立卡扶贫对象96户人。该村结合秀美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同时,村里利用乡村旅游优势,通过流转土地,建立起脆藕、油菜、蔬菜和金元稻香种植基地,形成“产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特色脱贫模式。年,元龙畲族村成功脱贫,并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把家门口的“旅游饭”做香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元龙畲族村村口的荷塘里,荷叶随风摇曳,三五成群的游客正在荷塘边留影。在广东上班的朱琳告诉记者,听说大余县有个畲族村,趁着假期带着小孩来看看。“风景不错,村庄也很干净整洁。好多广东的朋友都没见过畲族村寨,我拍个抖音发到朋友圈,或许能出个爆款。”朱女士边拍边和记者开玩笑说。
元龙畲族村地处章江河畔,是历史上“南安九城”之一的凤凰城所在地。加之国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发展旅游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元龙畲族村有山有水有田,过去,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花生、玉米、蔬菜等作为收入来源,人辛苦,收入也低。”驻村第一书记吴志勇介绍。
吴志勇是人民银行大余县支行派驻元龙畲族村的扶贫干部,他对记者说:“当时我就想,要让村民脱贫致富,就要对症下药,因地因人制宜。”他沉下身子到村民家中走访,寻计问策。很快,他与村党支部书记蓝胜平及其他村干部一起敲定了村里的发展蓝图,以及村民增收脱贫的路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民俗文化、民族村居与亩荷塘融为一体,打造“荷香畲韵·百年元龙”旅游品牌,建成一个集畲族文化游、山乡观光、休闲娱乐、康体度假和互动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如今的元龙畲族村,凤凰图腾、百亩荷塘、千年古樟……各色景点景观让游客流连忘返,赞不绝口。这也让村里人吃上了香喷喷的“旅游饭”,全村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村民有多人。近两年,村里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年综合收入近百万元,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2万元左右。
蓝胜平介绍,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村里都会举办三月三乌饭节,编排畲族竹竿舞、畲乡敬酒歌舞、武术等传统表演节目,将古老的民族元素融入秀美山水和田园风光,节日期间吸引近3万游客到村里观光消费。乌饭节还带动了当地的名优农产品销售,以及传统手工业和电商的发展,全村户均增收近万元。
今年49岁的陈月娇是因病致贫户,村里旅游的兴旺,让她有做不完的事。“每年的乌饭节,我都会在村里摆摊,卖一些客家小吃,一天就能赚多元。平时我还给游客表演竹竿舞,也有收入。”谈起如今的生活变化,陈月娇不知有多开心。她说,我家现在脱了贫,还要奔小康呢。
围绕旅游做大种养产业
元龙畲族村乡村旅游火起来了,如何满足游客的吃和购的需求?于是,镇村干部又顺势引导村民发展种养产业。通过流转土地,建立起脆藕、油菜、蔬菜和金元稻香种植基地,形成“产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特色扶贫模式。
村民蓝平发看到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便利用流转来的土地在国道两边种了几百亩油菜。“没想到,春天来了,来看油菜花的游客络绎不绝。游客赏花后,又到农家乐吃饭。”加上油菜籽榨油后的收入,蓝平发赚了个盆满钵满。
村里还建起了鄂莲、白袍等种植基地,面积达亩,年产值万元。基地带头人带着贫困户学,领着贫困户干,帮着贫困户富,先后安排近百名贫困人员务工,吸纳12户贫困户参与基地产业发展,贫困户年均增收元以上。
扶贫先扶智,还要有产业发展的领头人。扶贫工作队队员袁臣盛介绍,工作队对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开展技术培训,同时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创业带头人。
贫困户黄令祥之前一直在广东揭阳打工,看到家乡越来越有奔头,去年回到家里发展蔬菜种植。“我们帮他贷了5万元免息款。他很勤劳,搞起了大棚蔬菜和水稻种植,又和别人合伙养蜜蜂,今年还被评为感恩奋进之星。”吴志勇说。记者见到黄令祥时,他刚从田里回来,浑身都是泥土,脸晒得黝黑。“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我参加了种植技术培训班,种了水稻、大棚蔬菜,养了只土鸡和20箱蜜蜂,预计今年收入能超过3万元。”黄令祥说。
经过几年的发展,村民过上了好日子,村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单一、陋习盛行的后进村,如今成了民生基础设施完善、致富产业多样、文明新风深入人心的先进示范村,村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记者邹晓华文/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