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图片 >> 正文 >> 正文

ldquo古代人是怎么教子的rdq

来源:江南 时间:2022/5/27
▲李若彤(左)在《斯文江南》中演读唐寅《桃花庵歌》,这首诗曾被曹雪芹致敬,创作了《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吟》。图为节目中唐寅与林黛玉隔空对诗的虚拟情景。(节目组供图/图)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

鲍国安特别推崇《训蒙大意》,认为这是王阳明写给现代教育工作者的一篇极有预见性的文章:“跟现在咱们提‘双减’是不谋而合的。”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李邑兰

责任编辑|刘悠翔

焦虑的鸡娃家长遍寻“育儿宝典”,其实,先贤早已给出良方。但先贤们并不提倡“鸡娃”,他们在家书、家规、家训里的方法论,可以说是一部“古代反鸡娃宝典”。譬如学者于丹在东方卫视文化节目《斯文江南》里“围读”的北宋范仲淹家训,延伸到古人教子“七不责”。所谓“七不责”,就是无论孩子犯多大错误,有七种情况不能责怪他:“饮食不责”,吃饭的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否则他会夜不成寐,或是噩梦连连;“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要给孩子以尊严;“欢庆不责”,如果孩子高兴时忽然被责备,经脉会立马憋住,这对身体伤害很大;“悲忧不责”,孩子哭的时候,就不要责备他了;“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就不要责备他了;“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此时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世人都知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少有人注意,范仲淹的家教也非常成功,他几个儿子的官声都很好,次子范纯仁还成了一代名相。在《斯文江南》中,老戏骨李光复演读了范仲淹的家书《告诸子及弟侄》,文中的教育理念,放到今天依然适用。他写道:“青春何苦多病,岂不以摄生为意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劝年轻人不要“躺平”。通篇家书,不断告诫后辈,应努力学习,清心洁行。《斯文江南》是东方卫视年1月6日推出的一档文化节目,第一季共十期,每期邀请多位文化界嘉宾,孙俪、陆毅、李若彤等明星,于丹、止庵、黄晓丹等学者,带领观众探寻绍兴、苏州、上海、宣城、杭州五大江南名城里的大家,每个城市“再现”四位与当地有关的“文化英雄”,演读他们的经典名篇,是一场对江南文化的再发现之旅。节目组将主场景设定为江南园林,演读置景却是根据不同的演读文本进行变化。《绍兴风骨》李泽锋演读王羲之《笔势论》,视觉上就用多层帷幔去呈现《兰亭集序》的层次感,把书法之乡绍兴、书圣王羲之的凝练意向告诉观众。在上海站,陆毅演读巴金作品《呈现给一个人》,节目组搭建了一截轮船,配合了话剧剧场的灯光设计和烟饼效果,让观众沉浸到巴金对兄长浓浓的思念中。“轮船,江上薄雾,送别,思亲。这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江南。”执行制片人汪甜盈表示,“演读场景的多变性,提炼的是种种意象化的江南——不同的江南。”在一档文化节目里“植入”教育观,对《斯文江南》总策划向阳来说,是无心插柳的意外发现。“我们惊讶于这些不同时代的人,他们关于教育的想法,跟当今的教育观念有天然的契合,就是把人作为一个自然的动物来进行自我养护,自我成长。”《斯文江南》创意的源头,是节目组在故宫里拍摄濮存昕读《兰亭集序》。在听濮存昕读的过程中,他们意识到这是一篇谈生死的大文章,而不仅仅是一篇郊游的小品文。濮存昕读的方式也很有趣,他一边阅读,一边领悟,一边做出自己的表达,这个过程与传统的朗读迥然不同,体现了戏剧性的意义。受此启发,几经筹备,有了《斯文江南》。汪甜盈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亭台楼阁、飞檐翘角、曲水流觞,这些传统的江南符号,都通过棚内搭建得以呈现,形成了一个写实的、浓缩的江南。”在这样的场景里,每期嘉宾七人,或解读,或演绎,对江南人文精神做一次次再发现。定名家、定作品的过程,主创团队费了一番周折——要给观众以新鲜感、新启示,就不能只瞄准名家名篇,要多从名家们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品中去翻检。于是他们筛选了众多名家留下的家书遗训。在这个过程中,一个脉络渐渐清晰起来,那就是,它们讲的都是“古代人是怎么教子的”。“教育”,成了《斯文江南》的一条隐藏主线。1

“不要压抑孩子的天性”

节目第一期“绍兴风骨”,相隔数百年的绍兴名家王阳明和鲁迅,在节目中“隔空对话”。他们的共同话题,就是他们相似的教育理念——“不要压抑孩子的天性”。节目组为王阳明挑了两封“冷门”的家书,一篇是《与儿子书》,一篇是《训蒙大意》。老戏骨鲍国安在节目中演读了这两封家书。《与儿子书》是王阳明写给养子正宪的。那时正宪二十岁,想要参加科考,王阳明很担心,不知道儿子近来学得怎样,准备好了没有,但是也没有阻拦,而是让儿子自己做决定。这在当时是非常开明的。鲍国安特别推崇《训蒙大意》,认为这是王阳明写给现代教育工作者的一篇极有预见性的文章:“跟现在咱们提‘双减’是不谋而合的。”他进一步解读:“王阳明在《训蒙大意》里说,儿童的天性是喜欢嬉笑玩闹,不要过于拘束他们,应该让他们很舒展地成长,他们才会枝繁叶茂;让他们心情愉悦,这样进步的速度就会很快。”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鲁迅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的杂文《看图识字》中,跟王阳明有相似的表达。他认为,“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因此,要尊重孩子,不压抑他们的天性,按照他们的喜好制定成长计划。学者止庵赞赏鲁迅的教育观,他同时认为,教育来自不同维度,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但在这些教育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教育非常必要,就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其实是给自己确定的方向。”止庵说。在止庵看来,无论是王阳明还是鲁迅,他们本身都是自我教育的成功范例。鲁迅受过严格的私塾教育,但是没有考中秀才。止庵分析原因,主要是鲁迅的兴趣不在于考取功名。鲁迅的祖父提倡孩子要读小说,经常给他讲《西游记》的故事,鲁迅听得津津有味,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鲁迅的自我教育,日后他编纂《古小说钩沉》《小说见闻抄》《唐宋传奇集》,写《中国小说史略》,源头就在于此。“一个真正完善的教育,一定要拿自我教育来补前三种教育的不足,这样才能够成就一个人。”止庵说。鲁迅不仅自己践行自我教育,对儿子周海婴,也是如此。他曾嘱咐儿子,“如果无才能,可以寻点小事情做,不要做空头文学家和空头的美术家”。鲁迅自己是文豪,很容易让大家联想,他的后代也要做个文学家。但鲁迅没有这么想,他希望孩子找到一条自己的路。主持人曹可凡与周海婴相识,他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他们的交谈:“海婴先生特别强调,父亲希望他做一个平平常常的人,要接受这个孩子的平凡。”周海婴长大后成为一名无线电工程师,还养成了人文摄影的爱好。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黄晓丹在《斯文江南》中进一步发散,提到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后者有一个理论叫“种子说”。“他说儿童的生命是一颗种子,在种子发芽之前,你不知道他经过多少等待,积聚多少力量。所以你要等他,要浇灌他。现在大家说,要尊重儿童、要发展儿童的天赋,要顺势而为,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种子观念。”黄晓丹说。明代苏州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参照北宋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描绘的却是明代中期苏州城的生活图景。(资料图/图)2

“不以应试为目的”

说起“鸡娃”,在《斯文江南》中出镜的江南古城苏州,似乎是成功的“鸡娃之乡”——这里盛产状元,自唐至清一千三百年间的名文状元,其中的苏州人多达45个,占了8%。黄晓丹认为,盛产状元与苏州民间学风有很大关系。她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去看望外婆时,路上遇到的一个场景:外婆生活在苏州一个叫做浒浦的小镇,年代的一个夏天傍晚,河边坐着一个农民,干完一天农活,洗过澡,换了身干净衣服,就坐在河边看一本小说。路人走过时,脚步都会轻一点,生怕打扰到他。“这就是一种重学的风气,而且它有一个传承。”黄晓丹说。她提到,在明朝,苏州有个有名的“补履先生”,也就是专门给人补鞋的鞋匠。他小时候因为家中贫困没有机会上学,目不识丁。长大后,他靠补鞋挣钱识字——用一文钱换人家教他一个字。认字之后,他爱上了看书,一边修鞋,一边看书。他看书不是为了考取功名,只是单纯的热爱。等到他75岁去世的时候,几乎家徒四壁,架子上只有书。很多苏州百姓让他们的孩子向“补履先生”学习,苏州很多文人也为他写传记。“这样一种风气的沿袭,我觉得才是一个地方文脉的真正的基础,也是它能够产生那么多状元的真正原因。”黄晓丹说。虽然盛产状元,但这些苏州名士并不“鸡”,也就是说他们不以应试为目的,比起考试,学问更重要。苏州才子顾炎武,他到27岁之后不再参加科举,黄晓丹分析:“不是说他考不上灰心丧气,而是他认识到,真正对于社会、国家有利的学问,绝不仅仅在八股文之中。”顾炎武后半生走的是实用主义路线,他读地理、经济、军事、农田、水利、交通之书。另一位大家范仲淹,在庆历新政的时候就提出一条建议,叫“精贡举”,说的是科举考试不要只考应试作文,还要考策论,也就是考具体的治国能力。世人都知道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少有人知道,范仲淹为苏州的全民教育作出过巨大贡献,他生前创立了两所学府,一个府学,一个义学。府学是范仲淹45岁任苏州知州时造的。他上任不久,就在苏州当时一个叫南园的地方买了一块地,准备把家安在那里。请风水先生来看,风水先生说,这块地方会世代出公卿。范仲淹就想,世代出公卿,可要是公卿不读书怎么办?所以不能让自己的子孙当公卿而已,要让全苏州的人都来读书,让公卿出在读书人中间。后来他就把这块地捐出来,造苏州府学。学者于丹尤其激赏范仲淹办的范氏义学。她介绍,61岁那年,也就是范仲淹去世两年前,范仲淹开创了一个理想之地叫“义庄”。义庄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义田”,也就是他买下一千亩地,将这些地租给人家种,从中收取租金;另一部分是“义学”,“义田”挣来的钱,就用来支持范氏家族的穷困子弟免费上学。“一个‘义’字是它的魂魄。这是一种义务教育,它能够让大家获得一种公平。范仲淹把他这一生,前一甲子在仕途上磕磕碰碰没有实现的理想,都带到他最后这个超乎功利的作品上了。”于丹说。苏州府学和范氏义学历经千年,延续至今。苏州府学就是现在的苏州中学,范氏义学就是现在的苏州景范中学。苏州府学出了一大批状元和杰出人才,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钱伟长等63位中外院士,王国维、钱穆等大师名家,教育家叶圣陶等等。《斯文江南》的大部分场景都在室内拍摄完成,执行制片人汪甜盈提到,苏州站少见地进行了外景拍摄。节目组特地前往苏州中学,并临时邀请了一个班级正在上课的学生参与演读拍摄。“这是一所有九百多年校史的中学,现在就读的学生们读起范文正公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内景外景的隔空唱和,也是古今现代的历史对望。”汪甜盈说。演员李若彤因为与苏州的渊源,在《斯文江南》苏州站担任嘉宾。她在金庸剧《天龙八部》中饰演的王语嫣就是姑苏人氏,而她在节目中演读的唐寅,更与苏州府学有关。李若彤以前对唐伯虎的了解,都是借助周星驰喜剧电影《唐伯虎点秋香》,戏说的故事,让她对唐伯虎有很多误读。为了准备《斯文江南》,她阅读史料,好好做了一番功课。“唐伯虎是以考试第一名进了府学读书。他16岁就考进府学,但是他也挺顽皮的,那个时候有一个规矩,要学生从池塘边采一些水芹,插在帽子上,才能真正成为读书人,但是他玩着玩着,就跟朋友打起了水仗。”李若彤津津乐道地向南方周末记者描述。同样是苏州才子,提起唐伯虎,大家都会想到“风流倜傥”“才华卓著”,在于丹看来,唐伯虎代表的是江南文人的另外一种气质。“如果说顾炎武、范仲淹代表了一种坚守,唐伯虎则代表了一种变通。如果说范仲淹这样的士大夫,践行了一种儒家的学问,唐伯虎身上,更多是一种出世、鲜灵,这两种气质在一起才是一个合集,才是一种互补。”苏州是中国古代的状元之乡,自唐至清的名文状元,有45名来自苏州,占8%。图为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里的明代苏州。(资料图/图)3

“行为教育才是最好的启蒙教育”

李若彤家也有家规。她回忆,她家的家规是分阶段的,出来工作之前,家规是“害人之心不可有”,出来工作之后,家规变成了“防人之心不可无”。在李若彤的自传《好好过》里提到过一条“家规”,影响了她一生。那原是父亲无心说的一句话。读初中时,有一段时间,李若彤极爱美,会模仿电视节目里主持人的服装搭配。“夸张到什么地步呢?早中晚各换一套服装。”父母都是手艺工人,有一次赶上交货期,一家人都手忙脚乱,只希望能如期交货,只有李若彤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忙着为自己的头发编新花样。父亲从她身边经过,看了她一眼,没好气地说了一句:“看来以后也是个只知道贪慕虚荣的人!”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父亲说完那句话,李若彤当即跑回房间一顿痛哭。“因为在意。在意别人这样子看你,而且我不是这样的人,你这样看我,我就很伤心。”她说。这句话如同印记,刻在了李若彤心上:“这辈子,一定不能成为一个贪慕虚荣的人。并且在心中暗暗给自己打气,我一定要证明给你们看。”后来她进入演艺圈,一晃就待了三十多年,令她骄傲的是,她始终没有在诱惑面前丢失过尊严。“我在想,如果没有我爸爸这句话,我的人生会不会因为进了娱乐圈、受到一些诱惑,就改变了呢?我觉得应该也不会,因为从小爸爸妈妈就教导我,女孩子不能贪慕虚荣,这跟说做人要有礼貌,对师长要尊敬,起来见到长辈要说早安一样,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爸爸那句话,只是一个强化剂。”李若彤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曹可凡家也有家训,叫“谦逊为先,恭敬为贵”。他的曾外祖父是无锡人,那时候,曾外祖父哥俩一个17岁,一个14岁,坐着小船到上海,给荣氏企业打工。他们从普通的打工人,最终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跟荣氏家族一起合办面粉厂。曹可凡形容,他们可以说是最早的“中国合伙人”之一。后来曹可凡写家史的时候,找到他的高外祖父给曾外祖父写的一封信,里面专门谈到兄弟俩到上海要怎么做人,尤其强调了“谦虚为先,恭敬为贵”,就是见到上中下三等人都要以礼相待。“如果你在外边儿干事儿,见着谁都认为别人不如你,那你的末日就到了。”由此,高外祖父的这句“谦虚为先,恭敬为贵”,成了曹家代代相传的家训。多年主持人生涯,曹可凡接触大家无数,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与钢琴家傅聪聊天。傅聪先生经常提到父亲傅雷对他说的一句话,就是“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意思是一个艺术家很重要的品质,就是要学会跟自己单独相处,学会寂寞地度过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因为这样你才有时间思考。演员李光复在《斯文江南》中也提到自己家的家规:一个是“善良”,一个是“诚实”。他回忆,小时候写过一篇“地下作文”,关于他的语文老师。这位语文老师因为神经麻痹,嘴部不受控制,说话时常常唾沫四溅。他就在作文里调侃老师的口疾:“我们都是祖国的花朵,老师就是辛勤的园丁,每天都用小喷壶浇灌我们。”后来这篇作文传到老师耳朵里,小李光复被罚站了。母亲知道后,“从来没有那么大的火气,把我痛训了一顿”,教训的大意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另外,做人要善良,不应该拿别人的毛病去嘲笑人家。这些话,李光复一直记在心里。于丹回忆她的童年,她从小是跟着姥姥长大的,姥姥家有一个观念叫“贱养儿贵养女”,要求女孩子好好读书。“我小时候学到的东西,都在我姥姥教我读的那些诗词歌赋里。她在读书的时候,能够告诉你去想很多事情,然后去做很多事情,从行为上来教你一切的哲学。”于丹说。姥姥教于丹读《弟子规》。早上起来,“冠必正,钮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从戴帽子、系扣子、穿鞋袜开始。“勿践阈”,就是门槛不能踩;“勿跛倚”,人不许歪着、斜着靠;“勿箕踞”,不许岔着腿坐;“勿摇髀”,不许抖腿。姥姥一边读,一边给她讲。

“行为教育才是最好的启蒙教育。给小孩子少讲空话,多从行为模式上去带他,习惯成自然,少年若天成。”于丹说。

其他人都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