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郑文设计林琳
在你眼里,浙江是什么模样?前不久,浙江省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打造“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这八个字,道出了浙江浓厚的历史底蕴、优美的山水风光,鲜明的历史感与意向美,也体现了浙江人民始终秉承富于创造力的文化基因与传统,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态。假如“诗画江南,活力浙江”是一张明信片,你将如何定格它的画面,你会如何书写它的故事,你又想把它寄给远方的谁?浙江新闻客户端将和生活在浙江与浙江籍的名人名家一起,描绘这张属于浙江的“明信片”,将它“寄往”全国、全球。在他们眼中,“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原来是这样的……
与老家浙江浦江的情谊,从金元浦教授的名字上便可看出二三分。
他笑称自己是“浙二代”,虽然儿时便早早跟随父辈离开江南,在西北谋生,但回乡的脚步不曾停歇,如今古稀之年长居京城,每次回乡总能勾起浓浓的乡愁。
话匣子从美食打开,他说儿时过年吃酒席有一道家乡菜,一个大碗里整整齐齐摆了九块东坡肉,每块大小接近10公分,“这么大块的肉,肥而不腻,那叫一个好吃。”一晃60多年过去,这道“一年中最期待的美味”至今令他回味无穷。
难以忘怀之事,唇齿留香,是其一,钟情书画,是其二。浦江,是中国书画之乡。金元浦的爷爷也是十里乡间的“文化人”,做了私塾先生,父亲离开家乡之前也辅助爷爷教书。爷爷那时已断了秀才之梦,每年春节为家家户户写春联、写中堂,早早准备板凳龙、制作龙灯,还要为乡间大大小小的文化事忙碌:帮助书写来往书信、装裱书画、抄制财产分割文书、买卖协议等。
金元浦喜好书画,源于家传。在私塾,爷爷发给每个学童一块方砖,用来蘸水练习写字。爷爷喜欢“二王”,父亲喜欢赵孟,讲究正统,中规中矩。爷爷每年要写不少中堂、楹联,最后留给子孙的也就是几本字帖,和他手书的《草诀歌》。
作为“浙二代”,金元浦从小也常常回乡。他在《回乡忆纪》一诗中这样写道:
千里奔行一甲子,认祖归宗喜乐途。尝经灵隐攀弥勒,左搂右抱乃牛虎。初见村屋曾“巍峨”,城中小子入园圃。学生不解桑农事,返从书本分五谷。鸡鸣山溪有野雉,少小未曾听鹧鸪。昔曾蹙眉看浦江,今者叹羡翡翠湖。当年回乡黄髫儿,满村爷娘吾不识。忽忆兄长郑重事,命我焚香拜先祖。三品夫妇画中人,金氏明季有五福,宗亲大族绵绵远,疑避官祸进山坞。共称天名金狮岭,百年必出博冠儒。耳顺再返新城镇,族中大佬齐相聚。县尹恭迎陪前后,宣纸铺就待墨幅。我告京城一文士,无款无势唯有书。亲中堂表水晶族,不缺金钱喜文读。青山据曾童童岭,百万杉入炼钢炉。而今山山又更绿,金鼓巽玉仙女瀑。我爱葱葱林中路,平平溪流无今古。
这二三十年,他常常受邀回浙江各地做学术交流、参与文创活动,讲课、承接项目等,一步步地滋生出更为深厚的爱乡之情。
细数对浦江的印象,人文历史自然是绕不过的。一颗来自一万年前的稻米,见证了“上山文化”成为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农业文明在这里崭露曙光;被朱元璋赐名的“江南第一家”,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展现了不一般的江南风骨;走在浦江街头,亦步亦景亦文化,宜居宜游宜兴业……金元浦说,每次回去,都能感受到新的变化。
“涛落浙江秋,沙明浦阳月。今游方厌楚,昨梦先归越。”这是诗仙李白路过浦江时写下的诗句。山水美如画,值得称道,不过,金元浦也不是没有皱过眉头,因为这里也曾有过浊水遍地流的教训。
他曾经一度非常担心“散乱污”的水晶加工产业对浦江自然生态造成破坏,庆幸的是,多年前,“牛奶河”“垃圾湖”的恶劣景象已得到治理,取而代之的是风景如画的生态公园。
“现在的金狮湖、翠湖、通济湖,都非常漂亮,虽然小时候的金狮岭已经变了大样,但我依然发自内心地感到眷恋。”他说,家乡改革发展的新面貌,无疑增强了“浙二代”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如果要溯源浙江人的文化情结,不难发现,有些东西是根深蒂固的。正所谓“诗画江南”,一诗一画,藏着世世代代江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金元浦看来,在江南,几乎每个家族都在不遗余力地培养文化人,这仿佛成了一种文化传承的默契。哪怕家里条件再差,砸锅卖铁都要供至少一位孩子读书。对文化的崇尚,对书香门第的追求,对满腹经纶的渴望,深深刻进了江南人的基因中。
“与这种‘书生气’互为表里的,是浙江人身上那股敢为人先,勇毅前行的拼搏劲儿,正如钱塘之潮。”金元浦提到了明朝年间赫赫有名的戚家军,其主体就是金华的子孙。当年横扫东南倭寇,威震边塞鞑靼,保家卫国,向天下证明了浙江人内心里的刚毅与坚韧。
浙江人鲁迅,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将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忧国忧民的大胸襟大格局,与仁爱怜悯的内在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柔一刚,一静一动,在浙江人身上得到了恰如其分的结合。
浙江人能有多拼?金元浦说起了几件事。改革开放初期,他所在的西部已有许多来自浙江的生意人,一看到弹棉花、修鞋钉鞋、卖纽扣之类的小商小贩,他的朋友就调侃他,“小金,你老乡来了!”
是的,40多年前,浙江的创业者们就是这么从“鸡毛换糖”走过来的,吃苦中苦,四海为家,闯荡天下。
后来,他去北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读书,担任研究生院学生会主席,想给学生会成员做一套会徽、名牌等带标识的物件,可是研究生会经费有限,一时间找不到商家接活儿,后来还是一位苍南老乡帮了他。“这笔订单明摆着利润很低,对他来说完全可以不接,但浙江人就是这样,懂得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这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令我很受触动。”金元浦感慨道。
还有当年位于北京丰台的“浙江村”,他亲眼目睹了这个没有任何地域优势的外来人口“飞地”,是如何在浙江人的抱团取暖和拼搏奋斗下,一步步成为北京当时最大的服装中心。虽然现在“浙江村”不复存在,但不得不承认,它的崛起是那个年代的奇迹。此后,“浙江村”又出现在世界许多国家。
“看吧,这就是浙江人。”他说,“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八个字,道出了浙江留给世人的印象和感受。
“一个城市无论有多少历史的、现实的圣典史迹,无论有多少自然的、社会的资源,总是千流一源、万法归宗、理一分殊、一以贯之。”金元浦引用了佛家的一个词叫“月印万川”来说明寻找一个城市、一个地域最重要的代表性文脉IP的重要性。千山万水中都有月亮的影子,但是月亮只有一个,这一个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城市唯一的“魂”。
而省域品牌就是城市名片,它告诉我们城市应该具备什么样子的“魂”,我们能从中体会到城市的独特内涵。金元浦期待,未来的浙江能更好地发掘城市之“魂”,拓展省域品牌内涵,通过数字化改革手段,将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起来,以更强的主力军和更勇的排头兵姿态,走向更闪耀的世界舞台。
我与金元浦教授都是浙江浦江人。他说,父亲为他取名元浦,就是为了让他记住自己是浦江人。
他是文艺理论与美学的大家,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方面的专家。初次见面,是在年冬天,在中国人民大学附近的一间咖啡馆里,他和我聊起了自己对浙江文创产业发展的一些观察与看法。他离家早,并不会说浦江方言,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老乡见老乡的亲切感。后来,我又多次采访过他,也邀请他来做过讲座,每次他都能一口气畅聊许久,是一位精力充沛的学者,我也收获颇丰。
他有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