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读书会主办的“苏轼诗词短评大赛”获奖结果公布了!!!
参赛奖品
一等奖:人民文学出版社精选图书20本+官方认证获奖证书
二等奖:人民文学出版社精选图书10本+官方认证获奖证书
三等奖:人民文学出版社精选图书5本+官方认证获奖证书
(图书为读书会精选,具体书目随机)
获奖名单
一等奖(一名)
华槿颜
参赛作品: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短评
二等奖(三名)
安安
参赛作品:写尽凄凉意,一读一断肠
马平川
参赛作品:《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短评
张丽明
参赛作品:梦里悼亡情更真
三等奖(五名)
范晓红
参赛作品:《惠崇春江晚景》赏析
林嘉伟
参赛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简析
李雪昊
参赛作品:词评
江玉莲
参赛作品:孤鸿照影,无言动人
王玉旺
参赛作品:读坡仙中秋词
获奖作品欣赏
一等奖作品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短评
作者:华槿颜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读“鸭戏图”诗,由远及近,从江岸三两桃花、稀疏翠竹到江中凫水之鸭,寥寥几句体现出早春生气初生,生机已跃然于春寒刚过的风景中,惹人欢喜。“鸭知水暖”无法现于画作中,诗人融入自身感受情感,缘情体物,拟人生动,将鸭子通过触觉感受春水回暖的具体化体验呈现给读者,动静结合,用细致敏锐的感受吸引读者进入到超于纸上画作的动态情境中,率真清新又形象可感。下联“满地蒌蒿,短嫩芦芽”体现黄绿相间富有色彩冲击的画面,紧扣“早春”主题,生机盎然又蓄势待长,后用想象,由芦芽蒌蒿辅助河豚烹食的合理联想,细致大胆地推测“河豚欲上”之景,将画作未有之景通过虚实相生补充出活泼有声的画面。至此,静止之画变为动态之景,如画如诗,生态逼真,真景与诗境混为一体,用形象语言、艺术想象将视觉之外的天地延展拓宽,诗情画意浑然天成。紧扣主题又别具一格,跳脱画作,成为独立又更丰富的艺术作品。
“飞雁图”通过拟人手法写出大雁北飞、不舍春景,更是将人的推测和情感用于大雁上,比作北归人,认为不舍离开是因为南方更温暖。因此诗人将大雁写成“知晓朔漠风雪,期望多留江南”的具有灵性和感情的体验者。大雁定格于纸上的画面,通过细微的情感笔触和联想,变成具有北归思乡之举和留恋江南暖意之情的生动演绎。把大雁的心理和动作都补充出来了,诗人更借大雁恋江南寄托自身对春景的喜爱和赞美。保留画作本身意蕴的基础上,更传神地表达了春景之外的意境,可谓“画中有情,情中有画”,饶有情致,引人入胜,回味绵长。
二等奖作品
写尽凄凉意,一读一断肠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简析
作者:安安
这阕词,真情郁勃,句句沉痛,从现实到梦中又回到现实,这“一入一出”,写尽人间凄凉意。
这种“凄凉”,是思念无期。生死两茫茫,十年来,思念,是一种下意识行为;“不思量,自难忘”,真实写出对亡者的思念状态,引发千年共鸣。
这种“凄凉”,是欲话无处。夫妇之礼,生同衾,死同穴。如今,娇妻在那坟中,坟在千里之外。何人对此不泪垂?
这种“凄凉”,是梦醒无踪。上阕之思,引发下阕之梦。梦回故园,红妆依旧,所有的思念全化成了泪水。醒来何景,词人未写,读者泫然。
词中三处特写,倍添“凄凉”。
“尘满面,鬓如霜”——十年辛苦与谁说?
“小轩窗,正梳妆”——少年美好刻心间。
“明月夜,短松冈”——人间至痛生死别。
读罢《江城子》,又是断肠时。
二等奖作品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短评
作者:马平川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长廊中,悼亡诗并不鲜见,而东坡的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别有一番味道,读罢掩卷后,思绪仍在心中回荡。
全词凡七十字,可谓字字是血,句句皆泪。字里行间有向爱妻表达不尽的情感诉说。
上阕真情直语,情真意切。结发妻子撒手永诀已有十年,曾经举案齐眉的日子历历在目,难以忘怀,身处千里之外的我无处诉说心中的思念感慨。上阕尾三句,似东坡心中在想离别十年是否还认识现在满面尘垢且两鬓斑白的自己?这句话既有东坡时运不济,政治失意后的忧愤而使自己愁容满面,双鬓如霜,也着重道出了对已逝妻子的深切怀念,沉痛感人。
下阕首五句详述梦中之景。梦中的我回到了我们共度时日,共担忧患的故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梳妆打扮,依稀当年。随后紧承一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只九字竟有万千思绪萦绕其中,这也是全词之中我最为钟爱的一句,意深蕴蓄,感人至深。末尾三句转至现实,心想爱妻在这伤逝日子也会柔肠寸断,以明月短松作结,凄清幽静,似有余音。
此词如梦如幻,似真非真,东坡借此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其间夹糅着自己的身世感慨,双重情感,真挚哀婉。
梦里悼亡情更真
——评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作者:张丽明
提起苏轼,我们的脑海里往往出现的就是一个“铁板铜琶唱《大江》”的豪放形象。仿佛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就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派词人截然对立。苏轼固然面对人生如梦的世事,葆有着放旷自适、超然物外的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感情淡薄,不放在心上。相反,他的深情并不亚于婉约派词人,这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就是一首堪称本色当行的婉约词。很显然,苏轼面对妻子的故去,并没有庄子“鼓盆而歌”的释然洒脱,十年里,他“不思量,自难忘”,这种感情的纠结与痛苦,反而令他的形象饱满真实、充满了人性的张力。“悼亡诗”由来已久,从《诗经》始,或写睹物思人,或追忆往昔,或处孤室而凄怆,或慨叹世事乖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且用“记梦”的形式来直抒胸臆、婉诉悲怀,亦是苏轼的创新。十年生死,苏轼的一场梦将十年前与十年后贯通起来,梦里与现实交融起来,其所思所感真挚深沉、凄婉动人。
三等奖作品
《惠崇春江晚景》赏析
作者:范晓红
两诗各题一画,分读各有佳处,联读有向背顾盼、笔断意连之妙。
《其一》重描写,景中寓情。状初春之景,画中无人,诗中“有我”。虚实相生,化静为动。实写突出景物清新,联想表现情境温馨。正如此前苏轼《南乡子宿州上元》所咏:“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
《其二》重叙述,叙事抒情。唯“归鸿”为实,余皆虚写。以雁不欲归,背面傅粉,盛赞江南美好。貌似将雁拟人,实是以雁喻人。诗成于元丰八年初春,苏轼受诏东来,北上履新,一如诗中“归鸿”。但一路艰辛,行至江南,颇多留意,且常州旧有薄田,于是一再上表留居。“欲破群”是诗人自况,“更待江南半月春”为直抒胸臆。
《其一》写景铺陈,为《其二》抒情蓄势。因《其一》江南春“暖”,方有《其二》归鸿“依依”。《其一》浮想欢愉,《其二》预感艰险,是对比,也是照应。
三等奖作品
《念奴娇·赤壁怀古》简析
作者:林嘉伟
面对奔涌不息的江水,你会想起什么?孔子叹时间流逝,坡仙唱千古风流。如此起笔,时间视野很是开阔,足见词人胸襟。
接下来,又拓展了空间视野:从地上的“石”写到天上的“云”,从静态的“石”写到动态的“涛”,江天之间尽收眼底,全篇的气势至此彻底喷薄而出。
而且一连使用五个动词——“乱”“崩”“惊”“裂”“卷”,不仅突出了赤壁的地势险要,更暗含着赤壁之战的惊心动魄,不由令人遥想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周公瑾的风采。
但东坡在此处宕开一笔,先叙说周公瑾的佳偶良缘,然后才又回转笔锋继续讲述赤壁之战——却也只有简简单单的九个字。张弛有度,举重若轻,还使周公瑾的形象更加丰满。
寻常人怀古,不免借历史之酒浇自家之愁。而东坡却能够一边欣然仰慕古人的功绩,一边坦然接受自己的坎坷。将万千心绪与种种磨难化作浊酒,满怀豪情一饮而尽。
三等奖作品
苏轼词评
作者:李雪昊
苏轼的词旷达,且善工音律。不因合仄押韵,而消减半分风骨神韵。本首词更将其旷远与豪放的特征发挥到了极致,虽说逝者如斯,人事天命不可尽述,但大丈夫出仕入世,理当如此。
大江之水奔流向东,不知淘掉了多少风流人物?一时感时伤逝,寓情于景,取古垒、乱石、波涛诸象,“有我”也“无我”,有无之间,如入化境,情景交融。意犹未尽处,笔锋陡转,妙笔跌出,“崩”“惊”“裂”“卷”四字,将锦绣山河的压抑和郁闷释放殆尽。由旷而达,慷慨激昂,顿生万丈豪情,恰似天下豪杰热血沸腾,霎时,一腔豪言壮语碰撞了时空。词之意韵化而为气,势不可挡。
感怀历史,想当年三分未定,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周公瑾雄姿英发,坐阵赤壁。摇着羽扇,便可经纬天下。看似强大的对手,竟然在谈笑间灰飞烟灭。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苏东坡何尝不想如此。可惜啊!“我”没周郎幸运,没赶上好时候,可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纵然人生如梦,也不忘一尊薄酒诚敬江月,足见其旷达而不失可爱。可叹:时也!运也!然苏子之词如清风与明月,如造物者馈赠的没有穷尽的宝藏,它们早已超越了时空。
三等奖作品
孤鸿照影,无言动人
作者:江玉莲
苏轼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明记梦境,抒阴阳两隔之苦;暗伤飘零,有孤鸿照影之悲。
苏轼将“我”置身于苍茫的时空当中。十年的天人之隔,年年肠断的痛苦相思,是时间的延亘;孤坟千里外,只有梦中才得以归返的故乡,是空间的宕拓。无限延展的苍茫时空之下,“我”的“无处话凄凉”,亡妻托体的短松冈,都呈出沧海一粟之渺。此暗伤孤鸿之一也。
词题《记梦》,却从十年相思说起,从千里孤坟说起,从“尘满面,鬓如霜”说起,岂无知音已殁,独留“我”在世间茕茕孑立,饱经风霜的感慨在其中。此暗伤孤鸿之二也。
由此看来,“飘渺孤鸿影”的意味在此词中不可谓不深。
本词另一动人之处在无言之美:小轩窗中美人梳妆的诗画境界,相顾无言中的千言万语,明月夜下短松冈的凄凉静谧,无不给人情感上的冲击和美学上的感动。
三等奖作品
读坡仙中秋词
作者:王玉旺
坡仙之中秋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达到了中国中秋词之最高境界。读此词,须立足于坡仙之生平与思想,妙悟其内涵。
此词写于出守密州时期。此时作者,经历了少年得志、人生别离与宦海艰难,思想与创作都已臻成熟之境。
读此词需把握三点:一曰痴,二曰达,三曰仁。
一痴,痴中见赤子之心。此中秋词,通篇尽是痴人语,从篇初之问,到篇中之想,再到篇末之愿,无不痴情毕现。无赤子之心,焉有此痴!
二达,达中见智者之心。对人生别离,作者感悟自然与人生,释之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无智者之心,怎会有此旷达情怀?
三仁,仁中见释迦之心。正如许多伟大作品一样,此词超越了个人之悲欢离合,喊出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所有离别者的心声。无释迦之心,怎容得世间之痛。
这首词所体现出的这三点,贯穿于苏轼后来所有的作品的思想和创作中。
关于人文读书会
人文读书会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为深化全民阅读、推广优秀文学作品打造的文学爱好者知识学习、交流平台。目前人文读书会已经打造了“共读诗经”、“共读红楼”等多场线上活动,“东坡雅集——苏轼诗词诵读会”、“红楼雅集”等多场线下活动,均获得了广大读者们的一致好评。目前,读书会已经实现了“千人共读,万人打卡,百万点赞”的业界首次,成为了人民文学出版社读者的聚集地。
《斑斓志》
作者:张炜著
如果要挑选一位最受现代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0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