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晚报记者吴可蒙文/摄
新昌县东茗乡金山村,原名“后金山村”,位于新昌穿岩十九峰东面,由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曾是东茗乡为数不多的穷村之一。年末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成功引进6个青年人才创业项目,盘活村里闲置土地,成立强村公司,年村集体经济增收超万元,平均每户村民增收2万元。这一次,记者走进金山村,探寻这里两年内经济翻倍、村兴民富的“秘密”。
午后3时,日光映照下的小山村愈发静谧。村民俞惠良把三轮车停在田间小道上,扛着锄头走进了农艺园的蔬菜大棚。两三个月前种下的土豆迎来了丰收。一锄头下去,沾满泥土的嫩黄色土豆便显露出来。
老俞刚满70岁,皱纹爬满脸庞,脸上笑容却比以往更多了。去年,村里大搞共富项目建设,他的年收入达到了8万元,比往年多了不少。这多亩的农艺园项目,是他每天的工作区。这里的土地流转租金和务工收入,是他收入一大来源。
“在哪里播种,就在哪里收获!”老俞一把拎起新鲜出土的土豆乐开了花。刨完两袋土豆,他又去查看旁边苦瓜的长势,发现有几株藤蔓向外生长,边拿出固定胶,把藤蔓固定在中间的竹竿上。
几番忙碌之后,老俞脸上已是黑中泛红,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土地流转费4万块,村里务工收入1万多块,茶叶、番薯卖了3万多块……”走出蔬菜大棚,老俞坐在田间石块小憩,掰着指头跟记者细数去年的收入。
收入增了,老俞笑着说是因为村里年轻老板多起来,原本的荒地有了租金收入,打工、卖农产品渠道也多了。比如原本家家户户都在种的小番薯,基本自家吃吃或送亲朋好友,鲜有销售渠道,现在村里的年轻人会来收购。
“去年村民增收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村民的土地流转和在村里的务工收入。”站在一旁的村委副主任王益锋接过话茬,“这几年乡里乡村振兴搞得如火如荼,眼看着其他村发展起来,我们村似乎还‘养在深闺’。大家心里也憋着一股劲儿,要把金山村打造成真正的‘金山村’。”
于是,做了17年服装电商行业的“80后”赵斌锋,抱着改变家乡带领村民奔共富的情怀,回村当起党支部书记。他用做企业的思维来搞乡村建设,引资打品牌,把服务做到极致,引进农旅融合生态基地、数字茶苗培育基地等以年轻创客为主的6个项目,总计流转土地亩,村民租金收入增加余万元,一年实现村民用工多个,务工收入30余万元。
老俞务工的这片田园,便是村里去年引进的农旅生态项目之一。“现在有10多个村民在这里务工,老俞是种田能手,育苗、插秧无一不晓,是我们村里全能型干活能手。”跟老俞一起干活的工头王坤明说。
除了钱袋子变鼓了,老俞还明显感觉到村里的变化:环境卫生整洁了,路也变宽了,无所事事的人少了,村民们都在忙着务工赚钱,充满了干劲……村里的基础项目建设也提供了工作岗位,低保户也有稳定工作,他们参与村里的垃圾分类工作,听说年收入保底就有2万元。
告别老俞,记者跟着村干部走在村道上,看到一个大玻璃房拔地而起,几台风扇不停地扇着风,这是新引进的茶苗基地。“这里山水资源好,村两委年轻干部办事效率高,仅用10天就帮我们办好了土地流转等各种手续。”基地负责人盛文斌说。
站在山坡上再往远处望去,新的滑翔伞项目、山地越野车项目也都呼之欲出。金山村,正生机盎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