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江南,喜欢雨,更喜欢烟雨中的江南!说起江南,似乎每个人都能想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都能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淡定,更或许能想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艳丽。描写江南的诗句林林总总,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面这首:“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偶尔看到这首古诗,内心便产生了由衷的感动和向往。这首诗有景描,但更突出的便是它的一种意境,一种精致,一种平衡与“不解”与“笑看”之间的洒脱。尽管我数次重复地去过江南六大古镇中的周庄、西塘、乌镇,但我从来没有一丝审美疲劳,我对她们的痴情犹如爱人一般的永恒。但这一次,我决定将地点选在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古镇同里。到达同里时已是傍晚,我随便找了家临河的客栈住下后,便静静地坐在房间里听雨,看窗外夜幕下的同里古镇。因为不是旅游旺季,而且由于下雨的原因,晚上的同里分外清静。这些年来,我知道自己越来越厌倦了城市的疲惫和噪杂,我能深刻地感觉到渐行渐远的灵魂和躯壳。是躯壳的无奈抑或是灵魂的无辜,我自己也难以诠释,但是我还是一步步在走,一步步在路上踽踽独行。累了,会停下来,但是短暂的歇息便又开始风雨兼程,为了所谓的理想!有时候,我真怀疑自己是否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淅淅沥沥的春雨往往能让人思绪翩跹,却也给人以内心沉静之美。下雨,我是很少撑伞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很少用伞。我喜欢在雨中漫步,甚至喜欢在大雨中穿行。夜,我走在灯火阑珊的河边,真切地感受到烟雨江南的纯美,感受到“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的洒脱。而雨中漫步的我,或许也会成为某个诗人眼中的寻客吧。我住的客栈旁边有个酒吧---朽木酒吧。安静的酒吧装饰的非常精致,处处散发着历史感和厚重感。同里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生息繁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方,故原名”富土“。先秦已成集市,隶属会稽郡吴县,汉唐日呈繁华。唐初,因其名太奢,改名铜里。尚属村市,在九里村。后梁开平三年(年)吴越王钱镠划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同里属吴江县感化乡、宋代,废感化乡,同里属范隅乡,正式建镇。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再将该字一分为二,上半截为“同”,下半截“田”与“土”相加,变为同里。元明时同里渐移至南,因镇内三条东西向市河,成”川“字型,又名”同川“。屯村汉代成集市,始称”屯市“,唐初已达兴盛时期。宋建炎年间,居此地者千余家。莲厢是流传于江浙沪一带的一种民间自制器乐。它一般选用一米长、内径为两厘米左右的青竹为原材料,艺人们从两端起每隔10厘米左右就在竹筒上打一个穿通的孔,在孔中嵌两个铜钱,并用螺丝螺帽固定住,同时在此处系上红绿黄的绸带。一般两端各打三个孔,系上三对五彩绸带。打莲厢就是艺人们手持莲厢,和着乐曲按照各种方法用连厢拍打自己的手脚、胳膊、肩腿等。舞动时,莲厢内的铜钱会因此发出悦耳的声响,五彩的绸带也上下翻飞,煞是好看。初时的连厢艺人一般为男子,身穿白衣白裤,在庙会及重大活动中表演。后来,女子也打起了莲厢。妇女们时常身穿蓝布印花衣衫,头包蓝布碎花头巾,在各种喜庆场所及节日里翩翩舞动。酒吧的小月带我参观了楼上楼下,介绍了各个摆设的出处和文化意义。我对她的解说非常有兴趣。小月是个有思想有品味的女孩,也非常果敢。她敢于脱俗地选择自己生活的道路,敢于对自己的灵魂负责。这点我是自叹弗如!或许,我注定是要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或者说生活在理想的边缘和现实的边缘。我和小月聊了很深,也聊得很多,也喝了很多,她还说第二天下午邀请我品尝她煮的咖啡。同里,似乎已让我若有所思等等!喜欢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