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 >> 江南选择 >> 正文 >> 正文

康熙把曹家放在江南58年,曹寅除了当江宁

来源:江南 时间:2023/1/6
北京儿童皮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057338.html

曹家被抄家都是康熙害的,史学家冯尔康先生说,雍正年间被抄家的官员不计其数,并非只针对曹家。雍正此举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击异己,而是为了反贪,对于贪污、亏空等造成国家损失的官员豪不留情,因此还得了“抄家皇帝”的“美称”。

可见,曹家被抄绝对是康熙年间的遗留问题。对于曹家被抄的原因,历来有两种说法:其一,说曹家被抄是因为卷入了雍正夺嫡的政治斗争。其二,说曹家获罪的原因纯属经济问题。

那么曹家到底是站错了队,政治上出了问题,还是真的涉嫌贪污,犯了经济上的错误?哪种说法更接近于真相,我们今天就来仔细扒一扒。

上图为曹雪芹

曹家被抄是否为政治问题?

雍正六年(年)初,曹家的确被抄家了,但史料记载,曹家不但没抄出什么钱,反而抄出了几千两的当票,曹雪芹的叔父曹也的确受到了惩罚,但只是被免了官,枷号催追赔款。

枷号是一种较轻的刑罚,就是戴枷示众。曹家人并没有被流放,也没人被变卖为奴。反倒是曹寅的大舅子李煦比较惨,雍正元年(年)正月,李家被抄,官职被免,除了老婆孩子,其余亲属和家人全部被变卖为奴。雍正五年(年),李煦又被查出与八爷党有勾结,他曾为允禩买过五个侍女,因而被定为奸党,七十多岁的李煦被流放到牲乌拉(吉林北部),两年后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相比之下,从处罚的严厉程度来看,雍正对曹家的处罚程度,远没有对李家严酷。雍正生性刻薄,对待政敌一向不会手软,自己兄弟们被他治死的不在少数。如果曹家真的政治倾向有问题,雍正对曹家的处罚绝不只是追缴钱款,这么简单就完事了。

说曹家卷入雍正夺嫡的政治风波这中,极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因为将曹家与李家扯到了一起。但从处理结果来看,李家显然是按政治罪处理的,而曹家则是按经济罪论处的。

那么曹家在经济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曹家的经济问题

曹家从曹寅开始,三代四人连任江宁(今南京)织造,前后共计五十八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更是备受康熙宠信。曹家怎么会有经济问题呢?

说出来,没人信,江宁织造在当时是个肥缺,曹家在这个职位怎么可能捞不到钱呢?怎么可能有亏空呢?

说起来,江宁织造并不是政府的官员。清朝有两套官员体系,一套是朝廷的官员,中央有内阁六部,地方有省道州县;另一套是内务府,属于皇帝的私人官僚系统,替皇帝办理各种宫廷内务。

织造就是内务府的分支,也叫“典衣”,专门给皇帝准备衣料,也就是御用纺织厂。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皇帝就在江宁、苏州、杭州,这三个丝织业发达的城市设立了内织染局,当时由宦官控制。到了清朝,沿袭了明朝的这个制度,由内务府指派人员管理。因此,织造衙门的长官并不是清政府的官员,说白了,江宁织造就是皇家的一个包工头,他们只听命于皇帝和内务府。

所以,曹寅尽管手下有几千名工匠,但他的工资并不高,每年只有两。这点钱哪够曹家维持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呢?而且,逢年过节还要送礼,平时还有应酬,那么是不是说,曹家因为家庭开支而挪用了公款才造成的亏空呢?

史料记载,曹寅做织造,其主要的赚钱手段就是靠操纵生丝的价格,低价买进,稍高价卖给织造衙门,从中赚差价,这是发财的一条路。另外,曹家的确可以挪用公款去做些生意。比如,把收购来的生丝出售给有需要的人,也就是投机倒把,低收高卖。

做生意都有风险,一旦出了问题,曹家还有后路,那就是向户部借钱,而且连利息都不用付。此外,康熙还让曹家代管了大运河上的钞关,就是运河通行的收费站,从中捞油水真是不要太方便。

可见,曹寅虽然工资低,但发财的渠道还是挺多的。但为何最后还是有亏空呢?这就涉及到了曹寅在江南的另一项使命。除了当织造,他还负责笼络江南的著名遗民,做着统战工作,不定时地向康熙密报江南的各种情况,也就是说,他是康熙在江南的统战特使和眼线。

曹寅在江南的特殊使命

清朝初年,清政府在北方的统治还是比较稳定的,但在南方并不稳固。江南经济发达,是国家缴税的主力军,同时文化教育也很发达,科举考试中的江南人比例远高于其他地区。

但是,江南却是抗清斗争最激烈的地区,吴三桂、郑成功都在南边,南方的汉人也是清政府最不放心的。对于多尔衮下发的剃头令,江南人民奋起反抗,曾付出了血的代价。劫难过后,不少知识精英分子都选择了避世,或隐居或出家,就是不愿和清政府合作,史学家称这些人为明朝的“遗民”。

江南的这些不稳定因素,都是大清王朝的心病。清朝要想长治久安,除了要武力击败各路反清势力,另外就是要收服汉族遗民。康熙上位,经过一系列的内外斗争之后,基本统一了中国,他决定实行汉化,尊孔崇儒,推行仁政,重用汉族大臣,于是为一些著名遗民准备了一项特别的考试,叫做“博学鸿儒”。

只要他们愿意来,基本都会录取,录取以后就让他们去修明史。意思就是给你碗愿意吃的饭,你归顺我就好了,复兴明朝那是没指望了,也就是让他们认为,这是天命所归。

康熙二年(年)开始,织造改制,由原来的三年一换,改为专差久任。康熙这一改意味深长,他需要一个长期驻江南的耳目,但一个人要对一个地方了如指掌,最好的办法就是长期驻扎在那里。

江南地区有很多不稳定因素,曹寅就是康熙选定的耳目。那么为什么是曹寅呢?原因有三:

其一,曹家和康熙真的有关系。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的妻子孙氏,曾做过康熙帝的奶妈,这是他们祖上的关系。

其二,有了上一层的关系,曹寅与康熙就成了奶兄弟,曹寅还因此做了康熙的侍卫,两人是有私交的。

其三,清代皇子按照制度,由八名奶妈、八个保姆负责照顾,一般由包衣充任,那么在这么多汉人包衣中,与皇帝称得上是奶兄弟的人又何止曹寅一个呢?主要还是得益于曹寅本人的才德。

曹寅认识很多明朝的遗民,据红学家朱淡文先生考证,说曹寅不是嫡出,而是庶出,其生母姓顾,是江苏昆山人,顾氏在明末是昆山的世家大族,和顾炎武是同族。曹寅有个族舅顾景星,就是明末著名的文人,和很多汉族的精英都有来往。

因此,曹寅在青年时代就与不少汉族名人建立了关系,再加上曹寅不论写诗还是书法,都很不错,还有个遗民族舅,自然在遗民圈不算外人。

历史学家韦庆远先生说,在现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有康熙朝的密折件,曹寅父子、李煦所上的折子就有年,占到了总数的五分之一,由此可见,曹李两家作为康熙的密探成就非凡。

其中最大的功绩莫过于捉拿明朝流落民间的朱三太子朱慈焕,崇祯皇帝在上吊前把三个儿子都送到了民间,其中朱三太子一直没有抓到。原来他化名“王世元”躲在了浙江,娶了四个老婆,还育有六个儿子三个女儿。

康熙四十四年(年),他的身份终于暴露了,但官府还是没抓到他,只抓到了他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而妻女六人全都自杀了。

那么朱三太子跑到了哪里呢?通过曹寅在遗民圈的打听,得知他跑到了山东,于是就将朱三太子的化名、住处报告给了官府,最终朱三太子没有逃脱清兵的追缴,75岁时被凌迟处死。

如此一来,曹寅用到钱的地方就更多了,除了负责织布,自己做生意,还要搞交际应酬,搞文化统战,打听各类消息。再加上,他是皇家的奴才,除了康熙用他,其他皇子也常使唤他,伸手向他要钱也是有的,所以,曹家的钱一直很紧张。

对于这些事儿,康熙也心知肚明,为了缓解曹家的压力,康熙又让曹寅和李煦兼任了两淮巡盐御使,意思就是让他们用盐税来补贴织造造成的亏空。

按理说,康熙帝时不时地给曹家弄差事做,又担心他们赚不到钱,不断给予帮助,那么,曹家最后为何还是有很大的亏空呢?

说到底,都是康熙的问题。

上图为康熙南巡图景

康熙南巡花费巨大

康熙到晚年的时候爱凑热闹,想要南巡,他一生六次南巡,曹寅就接驾了四次。康熙的每次出巡都花费巨大,要建行宫,沿途要搭台棚、牌坊、戏台,随行人员的开销也要由织造负责。那么这笔钱曹家从哪里来呢?

这么大笔的开销,只能从国库“偷”。曹李二人不是兼任了巡盐御史吗?这的确是个肥差,盐税是仅次田赋的重要财政收入,有时要占到总财政收入的一半。

曹李二人兼任的两淮巡盐御使,是两淮地区的最高盐务专官,主要负责监督盐引的发放、缉捕私盐贩子。清政府的盐政采用的是“官督商销”制度,就是政府不负责食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而是将这些事让盐商去做,政府只负责向盐商发放盐业许可证,也就是盐引。

每一张盐引都有固定的食盐数量,以此来约束盐商的生产和销售。这样一来,油水就来了,总有盐商不按数量生产和销集的,只要巡盐御使一查,除去正常的盐耗,额外多出的就是问题所在,要想解决问题,少不了对巡盐御使的一番打点,而这些打点在平时无事时就要开始打点了,因此,巡盐御使逢年过节都会收到盐商送来的额外收入,也叫做“常例”。

除此之外,盐税可以在正税之外征收杂税,比起织造和钞关的油水更大。但曹寅这个人还算是个有良心的官员,他不愿意过度剥削人民,因此还向康熙上书,希望改革盐政,免除不应加的杂税,以弥补亏空。

据史料记载,曹寅在扬州的盐商中,口碑还是不错的。但口碑再好,皇帝要用钱,又不愿从国库出,钱从哪里来,也只能是由他到处搜刮民财。

为了接驾康熙,曹寅只能加派盐税,正税上缴国库,杂税则是由他确定的,只能多收些杂税才能应付皇帝南巡的开支。

那么康熙南巡一共花了多少钱呢?自康熙四十二年(年)起,曹李二人每年可从这一肥差上获得余银55万两,除去21万两要划拨给织造署,至康熙四十九年(年),七年左右的时间,曹李二人至少可得余银万两。

按理说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了,但这笔钱还是不够接驾费,到最后两淮盐政造成的亏空高达万两,这其中还包括挪用的正税款项,这笔债务成了曹寅后半生的噩梦。

雍正上台,曹家的命运堪忧

曹寅的晚年,一直在想办法弥补亏空,但这个问题还是引起不少官员的注意。两江总督噶礼就曾上书弹劾曹、李二人,但对于此事,康熙心知肚明,并竭力维护了他们二人,私下叮嘱二人尽快把亏空补上。

曹寅也想补,但他也很委屈,这大笔的花销又不是自己用的,曹家为此也背了不少私债,又找谁要去呢?也因此,他的精神大受打击,心理负担很重,康熙五十一年(年),曹寅在扬州病逝,终年54岁,在他弥留之际,曹家的亏空还有23万两。

曹寅死后,他的儿子曹顒继任他的职位一年也病逝了,这样才有了继子曹接任职务。但曹其人,一来年轻没有经验,二来办事能力也不行,要继续偿还亏空,可谓难上加难。

那么,那时的曹雪芹在哪里呢?红学家们认为,曹雪芹是曹顒的遗腹子,曹是曹雪芹的叔父。

雍正继位时已是44岁,对于康熙晚年的弊政,他是十分了解的。因此,他一上台,第一个月就给户部下了命令,要求全面清查钱粮的去向,要把中央和地方的府库亏空都追回来,为此还设立了会考府,由十三爷允祥亲自主持,在清算亏空钱粮上,可谓六亲不认。

在此期间,很多贪官被抄家,因此而自杀的权贵也层出不穷。在这样的大势所驱之下,曹家不可能成为例外。雍正六年(年),雍正得到密报,有人说曹家人正在转移财产,以躲避制裁,雍正一怒之下,下令查抄曹家。

但是查抄曹家的结果是令人意外的,不但没有抄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反而抄出了一堆当票。雍正还让人把曹家在北京的房子和原有的仆人还拨了一部分,以让他们可以维持生活。

曹寅还有其他兄弟,也在内务府当职,均没有受到牵连,反而有的还升了官。由此可见,曹家并没有得罪雍正,雍正抄家也并不是为了报私仇,曹家所受的恩惠与苦难,都是出自康熙之手。这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出来混,迟早要还。

综上所述,曹雪芹家与雍正基本没有过结,曹家的问题并不属于政治问题,所谓的问题也都是康熙时期遗留下来的经济问题,由此才造成了曹家的衰败,曹雪芹也因家族的巨变遭受了人生的重重苦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007.html